郑州市名师王金凤高中美术工作室开展新学期主题教研活动
工作室宋瑶瑶老师分享《“蛋”生美好》课程设计
工作室杨恒老师进行《香韵童坊》课程设计展示交流
与会老师交流、研讨
9月17日,郑州市名师王金凤高中美术工作室在郑州市第三十一高级中学举行首次教研活动,工作室成员齐聚一堂,共话美育创新路径。此次活动以“传承・融合・创新”为主线,通过成果回顾、课程分享与未来展望三大板块,为工作室发展锚定方向,开启美育新征程。
以美育人,以文化人。王金凤系统梳理了工作室上学期的工作成果,规划新学期工作。王金凤说,过去一学期,工作室围绕“专业技能强化”与“传统课程活化”两大核心,开展了郑州油化厂写生、速写技能培训与美育大讲堂等品牌活动,获得了喜人成绩,在“第六届郑州市中小学美术校本课程成果展”中,7位教师开发的校本课程获奖并参加现场展示。展望未来,王金凤提出,要依托工作室“同课异构”和“美育大讲堂”活动,深入开展美育教科研,并邀请专家进行课题研究指导,实现“教育与课程开发双提升”美育目标。
6位教师进行了校本课程展示,分享多元融合美育创新经验。这些老师围绕“传统艺术与现代教育”主题展开深度交流,展现了工作室课程开发的多元维度。
郑州市第四十四高级中学的阴晴老师以《青铜说 创艺行》课程为例,讲述了如何从“想法落地”到“成果绽放”的蜕变历程。她依托河南博物院馆藏青铜器资源,引导学生从历史、艺术、工艺等多维度解读青铜文化,学生创作的“青铜器文创系列”在课程展中惊艳亮相。阴晴老师提出:“我们不是简单复制文物,而是通过美术语言让历史‘活’在当代。”
郑州外国语学校张燕老师的《甲骨风云》课程则以学校“本土情怀+国际视野”为依托,创新性地将甲骨文与语文、历史、书法等学科融合。她分享了课程如何在“笨拙”中开始,又如何一步步地完美蜕变。
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六中学马静老师分享了《豫见古建》课程。该课程以河南传统建筑为载体,融合美术学科,设三维目标、六大模块,整合资源,建工坊,跨学科协作,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领悟榫卯结构、感受建筑美学。
郑州经开区外国语学校鲁莹老师的麦秆画课程,以“非遗正青春,一麦续相承”为主题,讲述了如何将河南农业废弃物转化为艺术载体。从麦秆的浸泡、熨烫到拼贴,该课程让学生在创作中不仅可以感受农耕文化,还深入体验到其中的书法、国画、红色故事、现代科技及周边文创元素。
郑州经开区育才小学宋瑶瑶老师分享的《“蛋”生美好》课程另辟蹊径,以废弃蛋壳呈现博物馆里的艺术品,围绕“蛋”设计孵化(养殖、种植)、艺术、美食、财富五大模块,通过雕刻、装置艺术等跨学科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及环保意识。学生创作的“二十四节气蛋壳画”系列,环保理念与艺术美感的结合,既致敬传统工艺,又以童心诠释文化遗产。
金水区艺术小学宏康校区杨恒老师的《香韵童坊》课程则将传统制香技艺与中医理论深度融合。学生们通过系统学习香料辨识、香方配伍、制香工艺等知识,亲手体验和香、制香、窖香等环节,深入感受古法制香的精妙,展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的完美碰撞。
结合6位老师的课程设计展示交流,工作室成员进行了具体的研讨交流,学习优秀的经验方法、设计、思想与技巧,研究如何进一步共同成长提高。
王金凤老师说:美育探索之路上,有许多美在等待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去创造;新的学期,工作室将继续以“传承文化基因,创新美育表达”为目标,更加努力,书写美育新华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