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乔叶(右一)分享写作经验
现场和学生互动交流
乔叶为同学们签名
无论是鲁迅笔下的绍兴水乡,还是沈从文描绘的湘西边城,“故乡”似乎是作家们绕不开的生命课题。2025年8月31日,乔叶研究中心在河南郑州正式成立,旨在希望豫籍作家常回故乡,多多推进学术交流,助力中原文学再谱新篇。9月8日下午,郑州市第十八中学邀请第十一届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乔叶携新书《要爱具体的人》,分享自己与家乡的文学故事,分享她在平凡生活中发现写作灵感的独特路径。郑州市第十八中学党委书记段亚萍、语文组全体老师和高一年级全体学生共同倾听了本次分享会。本次分享会由郑州市第十八中学语文组承办,语文教师张梦雨主持。
很多作家会以自己的故乡为背景进行文学创作,在人口流动较大、迁移频繁的时代,我们对故乡的概念会变吗?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乔叶结合自己的成长、生活和工作的轨迹进行了回答。乔叶讲到在县城求学时,她认为故乡就是出生、生长的村庄;在二十多岁到郑州求学时,故乡就是焦作市修武县;到北京工作生活后,故乡就是河南;而出国之后,整个中国都是故乡。她认为故乡是一个有弹性的地理概念。乔叶分享了自己的新书《要爱具体的人》,她认为具体的人就是现实生活中存在于我们身边的一个个真实的人,要爱具体的人其实是一种自我提醒,提醒自己要去除这个人身上的滤镜和光环,去爱他最真实的一面。乔叶说在外出办事时,她打车喜欢拼车,因为在拼车时,会遇到不同的人,会听到不同的故事,这些最真实的人和真实的故事就构成了我们真实的生活,所以我们要爱具体的人。
在谈到人工智能时代下,如何看待AI写作的冲击时,乔叶分享了自己的看法。她说到,文学就是人学,真正支撑小说最本质的是情感,人和故乡之间有一个纽带,这个纽带就是情感。乔叶分享了自己的一篇散文《在伦敦吃烩面》,通过许多中国人吃烩面的故事,来说明写作里蕴藏的人类独特的感情,是AI写作无法拥有的。身处人工智能时代,我们要掌握工具,但不要被工具掌握,AI写作不能代替人的写作,但是AI写作会促使我们的写作不断发展。
在互动提问环节,学生向乔叶提到,在快餐文学盛行的时代里,作为高中生应该如何应对快餐文学带来的冲击。针对学生的提问,乔叶讲到,好的文学如同好的粮食,好的粮食可以补充我们身体所需的营养,而好的文学可以滋养我们的灵魂。经典的文学是打败了时间的好的文学,它像条河流一样,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存在,所以我们要不断向好的文学靠拢,不断汲取好的精神营养。
乔叶提到不管同学们将来是否会从事与文学写作相关的工作,都鼓励同学们多读书、读好书,多吃好的精神食粮,要向下扎根、向上生长。读书就是向下扎根,根扎得越深,就越能向上生长。
郑州市第十八中学党委书记段亚萍阐释“作家进校园”活动有着积极的意义,就像是在校园洒下了文学的种子,让文学之花在学生心中悄然绽放,也让学生走进文学,感知文学的魅力,有助于激发学生阅读文学的激情,形成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