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梦里当我掀开这一扇时光之窗,仿佛回到了楚辞作者屈原生活的战国时代,跨时空的情感交流和精神传承,颇有至情至性之意。不知为何,在众多的传统节日中,对于端午节,总会有一种难以言表的情绪,是儿时的记忆,更是深情大爱。
端午节为何会成为纪念爱国诗人屈原的节日?因其舍小家为大家,心系国家和人民,却受排挤诽谤,被流放后自沉于汨罗江,以身殉国。这样的人值得纪念,因为,他诠释着一个人对国家、对人民的大爱。时至今日,端午节不仅为弘扬传统文化,更为让我们找到弥足珍贵的家国情怀。
儿时的我不知端午节和屈原的故事,只记得香甜软糯的粽子味、浓浓的茶蛋香和漂亮的五彩绳……每年端午节快到的时候,妈妈总会将不同颜色的棉线团在一起,绑在我的手腕和脚腕上,然后提前煮好一锅茶叶蛋。当然,最期待的“重头戏”还是包粽子,妈妈先将棕叶用热水浸泡三至四个小时,再一张张洗刷干净,卷成一个圆锥漏斗形,然后用饭勺填进,盛上满满的糯米,用筷子插实,一根细麻绳将其捆扎,翠绿的粽叶在手中自如地翻卷着,一绕一扎只几下,一个棱角分明、小巧玲珑的粽子就裹扎而成了。在我看来,这复杂繁琐的过程无不体现着端午节丰富厚重的历史积淀。
大枣、蛋黄、猪肉馅的粽子是我的最爱。刚出锅的粽子,余温尚存,还带着浓郁的棕叶的清香。剥开粽叶,里面的糯米嫩滑可口、清香四溢。那爽口、那香甜,吃了便会难忘。
大学四年时光,在家的时间极少,端午节的时候更是很少在家。虽然随处可以买到各式各样的形状和馅料的粽子,但和家里妈妈包的味道和感觉都不一样。学习的道路永无止境,旅行的目的地有太多个,但这所有的幸福,竟都抵不过家里妈妈手中那个香香的三角粽。
现今,端午节纪念屈原,绝不仅仅是流于表面形式,而是要有“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的决心。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与国紧密相连,千万家好,最小家才能更好。把爱家和爱国统一起来,才能真正传承和弘扬其中蕴含的家国情怀。
革命战争年代,家国情怀很容易产生,“母亲教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都是最好的诠释。但和平年代,家国情怀需要厚植并弘扬,是接续民族进步的精神纽带,也是凝聚社会发展的不竭动力,更是激发个人成长的向上追求。而厚植家国情怀,需要我们牢记历史使命,心系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密切关注时代和社会变化,勇于担当真抓实干;需要我们提升红色文化软实力、传播中华文明的历史使命,认清国情党情,时刻保持危机意识,与时代共奋进、与祖国共命运、与人民共发展。
每年此时,因为端午,而记起屈原,在浓浓粽香中感受端午文化。而如今,我们在党史学习教育潜移默化的熏陶下,用党的奋斗历程和伟大成就鼓舞斗志、明确方向;用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坚定信念、凝聚力量;用党的实践创造和历史经验启迪智慧、砥砺品格。这是端午文化的延续,也是红色历史的升华。
屈原纵身一跳的悲壮瞬间,将无尽的爱国之情定格在了汨罗江畔,中国人浓浓端午情颂扬的是屈原坚定的民族气节,彰显的是屈原坚贞的家国情怀,虽经岁月更迭,精神亘古不变,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深深的精神烙印。
半梦半醒之间,突如其来的一场雨清凉如丝,一位身材魁梧的男子,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踱步远方,渐行渐远,唯留浩然正气坦荡于世。
作者 中油电能 张悦君
编辑 杨帆
责编 张靓
审核 张卫红 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