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过年时放炮不叫放鞭炮,而叫“放炮仗”。
那时候的鞭炮很小,多是筷子头大小,最小的炮仗盒只比火柴盒大一点儿,盒里的鞭炮有20响的,有32响的,64响的就算是“奢侈品”了。有一种大人拇指粗,大约十三四厘米长的红皮炮仗,我们叫它“二踢脚”。这种炮仗点燃后在地上响一声,然后靠反作用力升空响第二声,虽然远不如真正的“100头”,但在孩子们眼里已然是“抢手货”,哪个孩子兜里要是揣上两枚,他马上就变成了孩子们仰慕的“明星”,会有一群小孩子围在他身边,生怕错过看“二踢脚”爆发的壮观场面。
春节时,我们一拿到炮仗就像得到奖赏,立即叫上小伙伴们到房前屋后的宽敞地儿放炮仗。那时,孩子们点燃炮仗是用一根草纸卷成的实实的、小指大粗的草纸棍,在放炮仗的过程中要不时吹那草纸棍,以免熄火。放炮仗的花样儿很多,一般是将一枚炮仗放在地上,点燃就跑到一旁看着那炮仗炸开,听那一声清脆的响声;有时将那炮仗放在树洞里、雪堆、沙堆点炸;有时放在田边地角的小洞里点炸;有时放在竹筒里点炸;还有个别胆大的孩子把炮仗放在玻璃瓶里点炸,好在那时的炮仗威力小,只在瓶子里闷声炸响,没让碎玻璃伤到人。最有挑战性的就是将一颗炮仗捏在手点燃后扔向天空,让炮仗在天空炸响或落地前炸响……
总之,现在回想起来,小时候放炮仗充满乐趣,给我们的童年带来了许多快乐。
来源 大庆油田报
作者 大庆油田通勤服务公司 史维民
编辑 杨帆
责编 张靓
审核 张卫红 李艳艳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