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存在于每个平凡的日常里
二七一幼 柴婧芸
幼儿园当然只是孩子走向社会的第一步,在这万分重要的一步中,既包括如何为孩子选择幼儿园,也包括需要让孩子准备好什么——无论是物质上,还是精神上。
也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遇到这本《儿童自然法则》正当时宜。
作者赛利娜开篇即坦言,“让我们从自然法则学习法的角度,重新思考学校教育”——那么什么是自然法则?
当1907年,玛丽亚·蒙台梭利将前人(让·伊塔尔和他的学生爱德华·塞甘)的研究成果,结合自身经验和当代科学发展新论,创办了“儿童之家”时,她的蒙台梭利教育法自此以其极具远见和令人惊讶的公平性,为全世界推广、使用。
那么,这个法则究竟应该如何操作?
关于大脑的那些事
在我过去3年近30本育儿书的阅读中,最得我心的一种类型,即是从脑科学出发的育儿书。而作者所说的自然法则,其实正是这种从脑科学出发的学习法。
当进化“决定”把大脑未完全发育的人类幼崽交到每一个家庭,我们被期待去做的,是用每一个不那么平凡的日常生活建构和塑造幼儿的大脑——他们自带的自我学习的程序,使得他们可以借助生活经验,不断自我修正,并极其精确地领悟到外部世界的规律。
婴儿获得的所有认知,不论是语言规律、物理原理或是社会规则,都是从亲身体验的日常鲜活经验中推断而来。
当孩子在认真体验、仔细观察的时候,他们的大脑都在经历着重组——创造出新的神经元联结,或者抹去旧联结——来激发曾经耳听眼见的亲身体验,并获取新发现。
孩子不需要一本正经的说教。他需要的是生活,不断地体验生活带给他的各种碰撞。
比如,当我们在试图让孩子早早掌握简单的英语的时候,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教外语,而是创造一个浸入式环境,让孩子的大脑自然地用新语言思考、组词造句,并给予适时的指导。仅此而已。
随着逐渐熟悉新语言,孩子惊人的可塑性智力可以使他们自己领悟语言的内在规律。
比如,当孩子在自由选择喜欢的活动时、在勇敢尝试新鲜项目时,我们应该做的,不是打断或是帮他们“做好”,而是耐心陪伴他们一次次不断地尝试,自己更正错误,自发地一次次重复,直到达到满意的结果。
没有充满新奇的探索,就没有激动人心的发现。
无时无刻不在分析和提炼各种物理规则、语法规则和生活法则的幼儿,他们大脑的可塑性,会从五岁开始逐渐减弱,直到青春期达到最低值,直到此后整个成年阶段保持微弱的可塑性。
所以当我们反复经历的体验在不断影响大脑结构的时候,对幼儿来说,这样的经历不仅仅是影响,而是直接塑造大脑结构。 而且,时不可失,失不再来。
人类强大的可塑性,一方面使一切皆有可能,另一方面也使人变得脆弱易损。人类的智力发育,离不开社会环境。每一次体验,结果可能都大相径庭,所以,外界的支持必不可少。我们大人的责任就在于,为这个世界的新人们提供条件,给他们的体验带来最佳影响,避免最糟糕的结果。
关于教具和阅读的那些事
蒙氏教具,简直不能再火了吧?形形色色、五花八门的热搜词,配套着玩具、教具的图片与视频,出现在各大电商网站上,甚至也出现在各个幼儿园的宣传单上......
那么,教具到底应该怎么用?越多越好吗?他们存在和被设计的意图究竟是什么?......针对这些我一直以来的疑问,我终于在这本书中找到了最合理的答案。
文化教具只是孩子体验现实生活的一种辅助和补充。
更重要的,依然是让孩子切实体验生活。这是唯一让他们最终明白文化概念内涵的途径。任何关起门的教学,对幼儿来说都只能沦为纯粹的纸上谈兵——再漂亮有趣的教具,他们也会兴致索然。
毕竟,教具只是一种巧妙的工具,让我们得以更好地指导孩子,而培养孩子智力发育的核心,是大人和孩子之间积极、稳固、默契、相互尊重的关系。
自然拼读,也是火得不能再火了吧?分级阅读更是几乎要上天入地把各类类别的中文的、英文的读本,一股脑塞入寻常百姓家......
那么,阅读启蒙究竟从哪里入手,又如何应对镜像字符识别、反向书写情况等猝不及防的乱象,阅读时是否要确保孩子领会到每一个故事的意义......诸如此类的疑问,我也在这本书中找到了理想的解释。
比如,讲故事的目的在于让孩子们感受到阅读可以带他们前往奇妙的大世界。 所以并不需要每页都停下来确认孩子的理解。
比如,当孩子以简单易懂、生动有趣的方式发现拼读之后,他们就会自发像考古学家尽其所能解读古埃及象形文字一样,尝试这种与世界的全新沟通方式。
我们也许并没有天生具备用于阅读的神经回路,但是大自然赋予我们能力,让我们的大脑皮质神经得以重组,将原本是面部和物体识别的重要神经回路用于阅读,这无疑是人类充分发展和进化的最重要能力之一。
说到底,还是爱啊
谈到学习时,如果爱并不是脑子里第一个跳出的词,那么一定犯了根本性错误。
这爱,既包括孩子天然的热爱,也包括我们对孩子的爱。
当孩子不顺从我们的指令时,我们往往感觉受到了挑战。其实很可能是我们的要求不合理。意识到这一点,及时调整要求和期待,我们才能在与孩子和睦相处的道路上越走越顺。
当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情绪时,其实也是在培养他们极为重要的一种心理能力——共情。只有知道如何辨识自身的感受,才会更懂得体会别人的感受。
当我们说着合作精神、慷慨、无私、热情,等等看起可有可无的品质,或是其他带有目的性、功利性的能力时,我们也需要意识到,这些品质是拥抱生命、绽放活力的环境基础,是个体发展、集体进步的核心。
所以说到最后,孩子学习和充分发展的重要法则究竟是什么?
其核心在于,我们看到幼儿智力具备的难以置信的强大可塑性,及其心智发展是必须借助于与外界的接触,那么我们就必须为他们创造可以独立自主地体验各种活动、和不同年龄的人一起进步、得到大家的支持和信任的环境。
而最重要的是,完美的环境有时也并不是唯一的重点,踏踏实实地逐步改善,留给自己时间,保留孩子积极、快乐、前进的动力和意愿......这样琐碎的点滴,才是在每一个平凡日常里,我们真正需要提醒自己做到的事。
我们和孩子一样,也在不断纠正自身的思维模式和信仰。慢慢来,走好每一步。无须奔跑,我们已经有一个良好的起点。深呼吸,然后继续走下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