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反思
本周讲授了四节新课,一节练习课。即第二单元位置例一:用数对表示具体情境中的物体位置,例二: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物体的位置,第三单元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例一:基本算理及算法,例二:除到被除数的末尾有余数。
在整个小数部分的学习中,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是其中的重点,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因为深藏其中的算理多、方法难,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把对本课的教学设计重点集中在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一、计算导入、提示课题,为算法算理做伏笔。
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算理的基础是小数的意义和性质。我在新课伊始阶段,通过几道复习题,对先前所学的小数知识进行了巩固,同时又为后面即将学习的新知奠定了基础。
二、利用情境、理解算理,初步形成计算方法。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在特定的数学活动中,获得一些初步的经验。这些经历就必须要有一个实际的情境,使学生在实际情境中体会数学、了解数学、认识数学。所以,在新课的开始环节,我借助了书中例1王鹏晨练习的主题图,这是学生们比较熟悉的生活素材,也就加深了他们对小数除法含义的理解。
三、尝试竖式、掌握算法,自主探究竖式练习。
本节课中,对于例1的教学下得功夫比较大,因为我认为例1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而例2和例3只是整数的小数除法中两种特殊情况。例1的算理和算法掌握了,例2例3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所以,我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计算方法,再引导学生用已有知识和经验去解释算式的过程,并结合数的含义来理解商的小数点要和被除数的小数点对齐的道理。
四、总结全课,完成练习,在反思中体验转化。
由于整节课的时间关系,练习题在量上不多,但整体是有梯度的,由易到难。这样的设计,使学生在反思整节课的过程中再次体验到了转化的数学思想,并形成了一定的计算能力,真正做到了活学活用,学以致用。
另外,对于除法竖式的写法,带有着太多的规定性,留给学生探索的时间不够。最后,在巩固练习环节,也应该多准备出充裕的时间,让学生体会算理和算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