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爱搞怪的孩子 文|国伟 在六年级一个班,发现一个孩子的位置比较特殊,几节课上这个孩子除了注意力不太集中之外,也没发现特别离谱儿的行为,不过孩子的奶奶在教室陪读。 课间和老师交流这个孩子的情况,老师说这个孩子原来在最前边坐,但上课动作太多、怪声音太多,搞的全班同学的注意被分散,老师正常的课堂教学受到很大的影响,于是变换这个的孩子的位置,希望能有不同的同学帮助他,但还是不行,在多个位置都影响到了教学。所以,不得不让家长到校陪读。 据老师反映,家长陪读后好多了,最起码他的行为有一定的收敛,不影响大家上课了。经交谈会知道,来陪读他的是奶奶,孩子的爸爸在省城上班,基本上每周会回来一次;孩子的妈妈在河北上班,基本上半年回来一次。孩子的奶奶说起孩子也是无可奈何,自己管孩子根本不听,但他的爸爸、妈妈又没有时间管,甚至同时见到他们都很难。孩子奶奶说,我和他的爸妈说过好多回,让他们中间的一个转回来上班,但是没有人听,我年龄大了也不会管,实在是没办法。 老人的无奈我能理解,孩子爸爸、妈妈为生计一家人生活三地我也能理解,生活不易,成年都是如此。但孩子的现状真的不容忽视,他的父母必须做出一些取舍了。 我又问了一句:孩子爸爸、妈妈之间的感情如何?奶奶说,可好!还好,一切都有调整的余地,此处我无意去打听别人的隐私,但了解家庭才能更好的了解孩子。 我似乎知道了孩子目前现状的主因了。在平时的教育实践中,我们都会发现这样一个规律,一个“问题”学生的背后,必然有一个“问题”的家庭,虽然家庭的“问题”千差万别,但都是有问题的。此处,我决不是在指责这样的家庭,而是提醒更多为人父、为人母的朋友高度关注家庭生活对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更重要的是提醒已经有“问题”的家庭,一定要意识的弥补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缺失。也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的调整和改变孩子身上的不良倾向。 为什么这几节课,这名孩子的表现还算可以呢?因为孩子的奶奶在他的旁边,我也在后边坐,他有了一定的约束,他得到了关注。 其实这种行为也较常见,只不过程度不同罢了。有些同学在课堂上起哄,搞小动作、搞怪,如果引起班上同学有明显反应了,他会更来劲儿,觉得自己仿佛是一个“英雄”。其实这些孩子也知道他们会被批评的,但为什么还要去做呢? 其实,这些幼稚的行为是为了引起别人注意的,无论那个年龄阶段都会有这样的倾向,这不是一种良性的情绪发泄,时间长了容易极端。想要得到别人的注意是人的一种天性,但是每个人获得关注的方式却是不一样的,有人会努力完善提升自己,来引起注意,也有人可能会选择破坏。 对于这名孩子而言,爸爸、妈妈的陪伴和关注显得尤其急迫,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谁也代替不了。当然,老师多创设情境的去关注孩子、正确引导孩子的情绪发泄、从心理了关爱这样的孩子,教育也都会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家庭教育中母亲代替不了父亲,父亲也代替不了母亲,只有父母的都参与孩子的教育才更完整,愿每个家庭都是“儿孝母慈”的和谐教育生态。 (2021年11月22日星期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