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次测试之前,孩子都会主动地和我交流,我明白她其实是在试探我对她考试成绩的态度,会不会因为考得不如意而吵她。不知道各位家长朋友们有没有类似的发现。我们都从学生时代走来,提起测试,相信大家都有过作弊的想法,那么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孩子们作弊的心理吧。
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们需要搞清楚一点,那就是孩子们所有行为的背后,都是有他们作出这一举动的心理诱因的。从心理学上讲,学生作弊是建立在自尊基础上的想取得好成绩的愿望与害怕考不好的担心之间的矛盾心理,而且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归为正常心理。但弘扬正能量的时代背景下,咱们都知道作弊是不应该的。如果要孩子们改正,只是一味地说教在实践中的效果好像不是很好,根据我在一线和孩子们打交道的经历,我把孩子们作弊的心理总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虚荣心作怪;
有的孩子平时学习中不肯下真功夫,课堂听讲时心猿意马,完成作业时应付了事,也因此而对自己的学习从来都没有信心,上课如果不是老师点名的话从不主动举手回答问题,也因此浪费了更多组织语言和训练逻辑思维的机会。恶性循环下孩子的学习情况可想而知,但不知道家长们发现了没有,咱们印象中刚离开咱怀抱没几年的孩子们慢慢开始注重打扮了,他们不再喜欢顶着“鸡窝头”发型到集体场合,衣服鞋子开始讲究牌子,这些现象预示着他们已经慢慢步入青春期了,青春期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自我意识的觉醒,自尊心或者叫虚荣心不允许自己被别人笑话或看不起,驱使着自己产生了作弊的念头;
二、承受压力大;
孩子成绩出来以后其实最在意的是我们家长和老师们的态度,假如看到孩子成绩不如人意以后咱们的态度非打即骂,说出一些有伤自尊的尖酸刻薄言语,出于保护自己的人类本能,他们很大可能会选择在考试中作弊。很多人都以为只有学习成绩差的学生可能作弊,其实很多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心理承受的压力往往更大,“你看看人家某某同学,又考了第一,我们在你身上也没少花钱,怎么就……”如果类似的话我们经常在孩子们面前说的话,学习成绩好的孩子出现作弊的行为也是正常。
三、受环境影响;
有的班级整体风气不好,有孩子出现作弊的情况时没有被发现,有时甚至这种行为还得到家长的纵容,老师再没有及时阻止,导致这些孩子获得好的成绩,周围知情的同学会产生心理上的不平衡,慢慢也跟随着同学一起作弊。有的孩子长期缺乏家长的有效陪伴,有些事情做错了也得不到家长及时的发现和帮助、纠正,久而久之养成了孤僻的性格,哪怕知道自己的行为是错误的也会执着做下去,包括作弊。
分析完孩子们的心理,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我们做家长的该怎么做吧。
针对第一条心理,我们做家长的很有必要和老师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以便清楚了解孩子们的在校表现,及时发现孩子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方案。
针对第二条心理,我们做家长的在思维上要稍作改变了,要认识到孩子分数差说明近期学习上遇到了困难,是最需要帮助的时候,要给未成年的孩子犯错的机会,允许他们犯错,从某种意义上看,孩子们犯错了正好给了我们做家长的陪同孩子一起齐心协力寻找错误、改正错误的机会,很多爸爸妈妈们会陷入只会空喊“加油!努力!”口号而不告知孩子该怎么加油,如何努力的误区,陪同孩子们一起打败“敌人”是多么难得的增进亲子关系的经历呀!而很多家长们的做法恰恰是携手“敌人”狠狠地把孩子按在地上蹂躏,除了严重伤害他们的自尊心之外没有丝毫益处。
针对第三条心理,则需要老师和家长们形成合力,家校携手给孩子们打造一个风清气正的成长环境,通过有效沟通和高效陪伴去激发孩子们综合素质的发展。
每次考试过后家长们最关注的就是成绩和排名,一旦知晓以后马上把增加补习班当作解决的方案,导致教育“内卷”现象愈演愈烈,国家发现这一不良风向后果断颁布了“双减”政策为这一现象降温,其实失败是我们每个人一生中都躲不开的经历,我们要传递给孩子们的是输并不可怕,输不起才可怕!学习成绩有波动是正常现象,国家真正需要的不是高分低能的孩子,而是遇到问题后擅长分析、从不同角度寻找解决问题能力的人才。如果您也认可这一点了,那么今后和孩子相处的时候请给孩子制定合理的目标,施加健康的压力。否则即便是孩子进到高精尖领域也会出现学术论文造假等丑闻,而这些现象都能追溯到少年时作弊的影子。
咱们做父母们不要因为过度在意孩子们的分数而忽视了孩子综合素质的培养,我们都学过生物多样性,每个孩子的擅长点不同,呈现出来的结果也一定不同,考好了是咱的孩子,考不好了爸爸妈妈也依旧应该爱他们,小时候被真爱包裹,是一个孩子一辈子的铠甲,即使他们暂时并不完美,但未来可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