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时的记忆
父亲摔伤已经差不多三个月了,头脑也略有萎缩,很多事都不记得了,有时甚至忘了我和姐姐是谁,但他记得最清楚的是他儿时的事情,白天睡醒的时候,总爱把我叫到床前,絮絮叨叨地把从前的事说了一遍又一遍。
我的爷爷和奶奶勤劳能干,爷爷是村上喂牛的,多野的牛都能被爷爷训得服服贴贴,是村上有名的车把式。生活条件不错,能吃饱饭,奶奶快四十岁才生了我父亲,把我爷爷高兴地合不拢嘴,因为我爷爷就是单传,我奶奶一连生了四个女儿,就是我的四个姑姑,这才有了儿子,爷爷能不高兴吗?所以我父亲小时候没有吃过苦,受过罪,爷爷奶奶宠着他,四个姑姑惯着他,小时候谁敢打父亲一下,四个姑姑非得在人家门口骂半天,奶奶更是把他捧在手心里,好吃好喝的都紧着他。有一次,村上过来一群兵,有骑马的,有走路的,不知是日本鬼子还是国民党兵,父亲说肯定不是共产党的军队,因为他们强占了村民的屋子和院子,父亲家的院子里站满了士兵和马,他们把爷爷奶奶赶了出去,父亲那时才四、五岁,到了中午没有饭吃,饿得哇哇直哭,奶奶心疼得很,为了爸爸不挨饿,她咬咬牙冒着生命危险回家拿面,爷爷拦也拦不住,幸亏奶奶矮小,趁着士兵们不注意,猫着腰到屋里用碗瓦了一碗面跑了出来,想办法做熟让父亲充饥,从中可见奶奶对父亲的爱。
后来父亲到了上学的年龄,奶奶就把他送到村上的私塾里读书认字,四个姑姑是不能上学的,家里也供不起,十几岁都早早出门(注:结婚)了。爷爷奶奶疼爱父亲,不让父亲干农活,送到私塾读书学习。父亲怪争气,老师教的都会,成绩好,就是不好好写字(那时都是毛笔写字),有一次,字又没写好,老师生气了,拿起戒尺狠狠地打了父亲的手心几下,父亲的手立刻肿了起来,钻心地疼,回到家他没敢让奶奶知道,因为奶奶虽然娇惯父亲,但她敬重有学问的人,平时总交待父亲要跟老师好好念书,不好好念叫老师打你,所以到家他把手缩进袖筒里,用另一只手拿馍吃饭。从这以后父亲再也不敢马虎了,一笔一画地跟老师写字,练就了一笔好字,后来父亲考上了开封师专音乐美术专业,毕业后教了一辈子音乐、美术,那时候美术字在我家乡很有名,乡里的宣传标语和商店门头差不多都是父亲写的。
父亲说他十六岁时奶奶因肺炎不幸去世,那时候父亲在离家十多里的学校上学,本家的人赶着牛车去叫他回家奔丧时,他哭得像个泪人,坐在牛车上嫌太慢,他下牛车一路狂奔回家,可奶奶已闭上了眼睛,他扑到奶奶的身上痛哭了起来。爸爸每次说到这里眼泪都流了下来,总是说要是现在的医疗条件,你奶奶得个肺炎一定会治好,说不定会活八、九十岁呢。
奶奶去世以后,父亲家的生活越过越困难,可父亲争气考上了开封师范,后来因成绩优异被学校推荐又上了师专。在开封上学,为了节省钱,不到假期不回家,有一年放寒假时正下大雪,鹅毛大雪下了一天,地上的积雪有一尺多厚,学校餐厅已停,父亲和同路的伙伴只好踏着大雪往家走,怕把唯一的破棉鞋弄湿,父亲就脱下鞋光脚踩着雪走,四十多公里的雪路他们差不多走了一天才到家,到家时爷爷发现父亲的脚又红又肿,磨的泡烂了鲜血直流,爷爷心疼地边哭边烧热水给父亲洗脚,父亲歇了十多天才敢走路。父亲一个从小娇生惯养的孩子自奶奶去世后经历了很多磨难,也学会了自立自强,在开封求学时他学会了缝补衣服,还让女同学教他裁衣服,他那时穿的大腰棉裤就是自己裁剪的,自己缝制的,父亲总是说:“没办法呀,没妈的孩子早当家!”也确实儿时的磨难练就了父亲生活的本领,成家立业后他什么都会,修车、理发、垒墙、木匠活、蹬缝纫机做单衣、棉衣、剪鞋样等等他样样拿手。
儿时的点滴在父亲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是他和子女聊天的话题,是他最珍贵的记忆。
父亲摔伤已经差不多三个月了,头脑也略有萎缩,很多事都不记得了,有时甚至忘了我和姐姐是谁,但他记得最清楚的是他儿时的事情,白天睡醒的时候,总爱把我叫到床前,絮絮叨叨地把从前的事说了一遍又一遍。
我的爷爷和奶奶勤劳能干,爷爷是村上喂牛的,多野的牛都能被爷爷训得服服贴贴,是村上有名的车把式。生活条件不错,能吃饱饭,奶奶快四十岁才生了我父亲,把我爷爷高兴地合不拢嘴,因为我爷爷就是单传,我奶奶一连生了四个女儿,就是我的四个姑姑,这才有了儿子,爷爷能不高兴吗?所以我父亲小时候没有吃过苦,受过罪,爷爷奶奶宠着他,四个姑姑惯着他,小时候谁敢打父亲一下,四个姑姑非得在人家门口骂半天,奶奶更是把他捧在手心里,好吃好喝的都紧着他。有一次,村上过来一群兵,有骑马的,有走路的,不知是日本鬼子还是国民党兵,父亲说肯定不是共产党的军队,因为他们强占了村民的屋子和院子,父亲家的院子里站满了士兵和马,他们把爷爷奶奶赶了出去,父亲那时才四、五岁,到了中午没有饭吃,饿得哇哇直哭,奶奶心疼得很,为了爸爸不挨饿,她咬咬牙冒着生命危险回家拿面,爷爷拦也拦不住,幸亏奶奶矮小,趁着士兵们不注意,猫着腰到屋里用碗瓦了一碗面跑了出来,想办法做熟让父亲充饥,从中可见奶奶对父亲的爱。
后来父亲到了上学的年龄,奶奶就把他送到村上的私塾里读书认字,四个姑姑是不能上学的,家里也供不起,十几岁都早早出门(注:结婚)了。爷爷奶奶疼爱父亲,不让父亲干农活,送到私塾读书学习。父亲怪争气,老师教的都会,成绩好,就是不好好写字(那时都是毛笔写字),有一次,字又没写好,老师生气了,拿起戒尺狠狠地打了父亲的手心几下,父亲的手立刻肿了起来,钻心地疼,回到家他没敢让奶奶知道,因为奶奶虽然娇惯父亲,但她敬重有学问的人,平时总交待父亲要跟老师好好念书,不好好念叫老师打你,所以到家他把手缩进袖筒里,用另一只手拿馍吃饭。从这以后父亲再也不敢马虎了,一笔一画地跟老师写字,练就了一笔好字,后来父亲考上了开封师专音乐美术专业,毕业后教了一辈子音乐、美术,那时候美术字在我家乡很有名,乡里的宣传标语和商店门头差不多都是父亲写的。
父亲说他十六岁时奶奶因肺炎不幸去世,那时候父亲在离家十多里的学校上学,本家的人赶着牛车去叫他回家奔丧时,他哭得像个泪人,坐在牛车上嫌太慢,他下牛车一路狂奔回家,可奶奶已闭上了眼睛,他扑到奶奶的身上痛哭了起来。爸爸每次说到这里眼泪都流了下来,总是说要是现在的医疗条件,你奶奶得个肺炎一定会治好,说不定会活八、九十岁呢。
奶奶去世以后,父亲家的生活越过越困难,可父亲争气考上了开封师范,后来因成绩优异被学校推荐又上了师专。在开封上学,为了节省钱,不到假期不回家,有一年放寒假时正下大雪,鹅毛大雪下了一天,地上的积雪有一尺多厚,学校餐厅已停,父亲和同路的伙伴只好踏着大雪往家走,怕把唯一的破棉鞋弄湿,父亲就脱下鞋光脚踩着雪走,四十多公里的雪路他们差不多走了一天才到家,到家时爷爷发现父亲的脚又红又肿,磨的泡烂了鲜血直流,爷爷心疼地边哭边烧热水给父亲洗脚,父亲歇了十多天才敢走路。父亲一个从小娇生惯养的孩子自奶奶去世后经历了很多磨难,也学会了自立自强,在开封求学时他学会了缝补衣服,还让女同学教他裁衣服,他那时穿的大腰棉裤就是自己裁剪的,自己缝制的,父亲总是说:“没办法呀,没妈的孩子早当家!”也确实儿时的磨难练就了父亲生活的本领,成家立业后他什么都会,修车、理发、垒墙、木匠活、蹬缝纫机做单衣、棉衣、剪鞋样等等他样样拿手。
儿时的点滴在父亲的脑海里挥之不去,是他和子女聊天的话题,是他最珍贵的记忆。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