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天的军训虽然已经结束,但是关于军训的思考仍然再继续。
一是,信息不对称引起的矛盾。我在想,为什么有些家长会不厌其烦的打电话、发短信与班主任联系。其目的就是想知道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一方面是事无巨细的照顾让家长们对于突然的孩子不在身边无法适应,产生了非常正常的焦虑感;二是对于孩子在校的情况几乎一无所知,更加重了家长对于与孩子联系的欲望。对于学校是寄宿制的,一周要五天都在学校的,把孩子看的比任何都重要的家长们来说,他们急切地需要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
班主任的有限精力与整体关注,与家长们个体关注之间就会产生矛盾。也正是基于这个矛盾,家长对于学校产生不信任与怀疑也就变得情理之中了。对于理解这个矛盾的教育工作者的我来说,还经常因为上幼儿园的儿子的一些奇怪表现而对幼儿园与幼儿教师产生质疑,怀疑孩子在学校是否学到了一些不好的东西,是否与同学产生矛盾等,更何况那些不从事教育行业,对于学校班主任工作不了解的家长们了。
以上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双方信息的不对称造成的。班主任与任课教师了解孩子每天的学习、生活情况,但是家长不知道。
如何解决这个矛盾,我的做法一是军训期间争取每天给每个孩子拍一个特写,军训站军姿的,早上跑操的,就餐就寝以及写随笔的,不一而足,只要条件允许,就立马拍一下。通过发送到家长群的形式让家长知道孩子的在校情况,家长们的焦虑就会减轻很多。二是通过写军训札记让家长们知道我在做什么,我在关注什么,让家长加深对我的了解,了解我的教育理念与教育方式,从而也安抚了不少家长们思念孩子的心情。
这也给我以后的工作提供了一个原则:尽可能多的通过各种途径向家长反馈孩子们在校期间的良好表现与闪光点,让家长和任课教师一样参与与全程见证孩子的每一次进步与每一步的成长,这很重要。同时对于孩子在校期间的不好的表现,我们要做的是和家长一起,商量出纠正孩子不良习惯的措施,切不可只是一味把问题抛给家长。在这点上我特别认同培训期间刘东玲老师所言,孩子终究是家长的,我们只是陪孩子三年初中生活,在孩子的成长这个问题上,家长仍然占主导地位,教师要做的就是引导、陪伴孩子朝着好的方向发展。
二是,在与家长的沟通交流中,我深深地感受着什么叫做“好妈妈胜过好老师”,以及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所体现的决定性影响力。在与我班某个孩子的妈妈交流中,这位妈妈告诉我,她从孩子小时候就特别关注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孩子能做的事情几乎都是孩子自己独立完成,同时注意培养孩子学会尊重、学会沟通、学会换位思考、学会爱别人等能力与品质。正是基于以上的教育理念,她支持孩子在学校做了六年的班长,鼓励孩子积极为班级与其他同学服务。她从来没让孩子报过辅导班,在要求孩子上课认真听讲,提高学习效率的同时,对于孩子的成绩则没有过多关注,更愿意给孩子时间与精力放在旅行、运动与游戏上。我真的是为如此有智慧的家长深深震撼,同时更坚信了“一定和家长一起,共同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的想法。在孩子的教育与成长上,家长都会不遗余力地配合班主任,做到一切可以做到的。
孩子是老师的,但更是家长们的。
三是,什么是管理?班主任管理什么?在已经逐渐改变观念的我的意识中,管理的范畴中仍然有少年接受教育时的那种学校管理部门与教师训斥甚至打骂违纪学生的影子。但是当我听到《东吴相对论》中吴伯凡老师说道的管理含义时,我感觉心头一震。吴老师为了说明白管理的含义举了几个例子。一个是在图书馆里头,有很多读者,有的希望开窗,有的希望不开窗。有的是吸烟室,有的是非吸烟室。这种状态下,就一定会产生冲突。这个屋子里头一个人把窗户关上另一个人就会去把窗户打开。那怎么办呢?管理者就会看这里头多少人是愿意开窗的,多少人是不愿意开窗的。你有30%的人是愿意开窗的,70%的人不愿意开窗。那么你有十个阅览室,你就设三个开窗的阅览室,七个不开窗的阅览室。这就叫管理。第二个例子是美国总统约翰逊还只是在参议院的时候,他就发现有一群记者围在他的办公室的的门口,在闹事,非常挑衅性地要问一些问题。那个时候电视不发达嘛,他们不认识他,虽然来采访他,都不知道他长什么样,他就在后面呢仔细地观察这些记者,终于呢他就选了一个人,这个人那是在里头,一看他是闹事的头,而且呢很有主意,阵阵有词,不卑不亢,就这么一个人。他就走到他的身边,拍了拍肩膀,我一直在找你,请跟我来,那个人就问他嘛,你是谁啊?我就是你要找的人。然后就从另外门领进了他的办公室,就坐在哪儿开始跟他聊天了,就对他说你写的文章,你的文笔是非常的犀利的,但你真正的优势还不是你的文笔,是你的见解,完全是你这个年龄不具备的那种见解,我非常地佩服,所以我一直再关注你我一直也在找你,他在跟他在说这些话的时候,就在纸上写一些字。然后就按了一下铃,秘书就来了,他就把这张纸就递给了秘书。多年以后,一直到他写回忆录的时候,他才透露出来这张纸条上写的什么?给我查一查这个家伙叫什么名字?这个人呢,听了约翰逊的话以后完全从一种敌对的状态变成一种受宠若惊,最后就成了他的死党,最后成了他的这个总统竞选办公室的主任。
吴伯凡老师总结说,管理思维截然不同于战争思维的你死我活,它更多的是要在这一个局面里头如何做到双赢,共赢,多赢。
我们以往的学校管理者包括教师,往往会把学生看做一个必然会犯错误,必然会触犯校规,从而必须时刻提防的“敌人”。这种战争思维的结果就是部分学生真的成为了学校管理的重点监控对象,学校通过运用训斥教育、打骂、“传唤”家长到学校,甚至让家长住校监督孩子等方式,“顺利”地树立起一个个“敌人”,学校加派人手无死角全天候监控,学生运用一切聪明才智与学校管理者与教师斗智斗勇,利用任何一次机会挑衅挑战学校的校规校纪,家长被学校管理者与教师批驳的颜面无存。
这种零和博弈,三方皆输不是管理。
正如吴伯凡老师所言,管理是要在一个局面里头做到双赢,共赢,多赢。这一点在我们枫杨东校区体现的特别明显。
从学校管理者的角度来看,吕校长从一开始就给作为班主任的我们灌输的是“把孩子当孩子看”的管理理念,允许孩子们犯错误,要等待孩子们成长的过程,而不是一蹴而就,拔苗助长。同时,对于孩子们的行为规范,一日常规,一周常规,一月常规等,首先做的是告诉孩子们如何做是合适的,做了什么是需要接受惩罚的。在孩子入校之初就告诉孩子们怎么做,比孩子们犯了错误之后只是一味地惩罚要更符合教育的本来意义。还有再告诉孩子们怎么做时,不是泛泛而谈,空而不实的大话套话,而是所有的行为指南都是一个个的小细节,都是孩子们日常生活中一个个具体的行为。这种具体的行为规范更容易被学生理解与接受,也有利于孩子们尽快融入学校与班集体。
从班主任的角度来说,这种管理思维更是极为有用。家长送孩子来学校的目的是学到知识与能力,身心健康成长,考入一所理想的高中;孩子的目的则是充实而又愉快地度过三年初中学习生活,进入更好的学校;教师的目的则是传道受业解惑,促进自我的发展。三方的目的与指向都非常明确:孩子的成长与持续发展。
没有哪个孩子来学校的初心是为了捣乱,为了受到教师的批评,家长的责难,为了一个更差更坏的自己。每个孩子都是怀着一颗积极向上、努力拼搏、更好更强的心态来到学校。班主任树立这个前提非常重要,它决定了我们如何看待孩子在接下来的三年中的偶尔,或持续不断的逾距的行为。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对于同一种行为与意识的理解也会不同,有时候更会大相径庭,其结果就是对于行为与意识的反映就会千差万别。错误在所难免,做错事情更可能是家常便饭。错误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成长的契机,是不断建立边界感与规矩意识的重要途径;孩子们的错误对于教师来说,不仅是促进孩子成长的机会,也是一次反思与自我提高的机会。
关键还是在于我们如何看待它。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