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乡秋韵 如果说喧闹繁华是城市的秉赋,那么静美素朴则是乡村的底色。乡村里里外外浑身透着土里土气的韵味。生于斯,长于斯,这种韵味一如古老土地上长出的藤蔓,在我的心头不断地滋生回忆。 秋天悄悄而来,树叶有了泛黄的迹象。河南秋色也似乎如夜空般深邃起来。白天也不再炎热,极目眺望,空旷的田野上起伏片片金黄,仿佛在诉说这个收获的季节。习习秋风吹来,凉爽怡人,很是舒服。时光匆匆,今又逢秋,任思绪飘得很远。 记忆中收获最早的是春玉米。在河南当地也叫苞米棒子,也是河南地区四种主要农作物之一。春玉米开春就播种,在播种前要进行整地,将大块土坷垃碾碎,最好施加一些农家底肥,选购的种子要有光泽,具体的播种时间要根据气温而定。白露前后基本成熟,秋收春玉米也就由此开始。
玉米成熟后,大家到地里掰棒子,然后刨掉秸秆,倒出土地播麦子;多劳多得,挣工分,所以全村的男女老少齐上阵,到场院剥棒子皮,将剥光的玉米堆放到一起,晒几天后就脱粒。 掰棒子这个活尽管不是很累,但好汉干着轻松,赖汉干得辛苦。不光要眼疾手快,动作还要麻利,干得快,自然掰得多。那年玉米长势特别好,成熟时秸秆长得比人还高,粗壮茂盛,密密麻麻一望无际。 行走在玉米地里,宽宽的叶子特别碍事,叶面上的毛刺会喇伤胳臂 ,一旦被叶子划伤了皮肤,会起一道道的红杠儿,如果再一出汗疼痛难忍。有经验的庄户人,会薅几棵青青菜,挤出汁水,敷在痛处,椐说能消炎止疼。为此,不得不全副武装,男人穿长袖衣裤,女人们也是如此,再用纱巾蒙着头。中午头借秋老虎之威,烈日当头,密不透风,一会工夫就大汗淋漓,汗水煞得睁不开眼睛,尽管如此,辛劳的乡亲们还是穿梭在地里,背着背篓,顺着笼茬子一穗穗地掰。田间地垄,听不见其他声音,看不见人影,只听得咔嚓,咔嚓,清脆的掰棒子声;背篓掰满了后,再一趟趟地送到地头,装到手推车里,再用牛车送到场院里。 掰完了玉米后,再用镐头将王米根须刨出来,然后有序放在地上,把镐头反过来,将根部的泥土敲打抖落干净,再捆扎起来,送到地头;几块地掰完,场院里的玉米棒子堆集如山,生产队便在晚上组织社员们到场院里剥棒子皮。在场院里竖根长木杆,杆子上挂个汽灯,场院里一片灯火通明。 傍晚十分,有些乡亲甚至顾不得吃饭,人们就匆忙来到场院。明亮的灯底下,男女老少,团团围坐在玉米堆前,不用招呼就下了手,甚至争先恐后。队里规定,玉米归队里,棒子皮归个人,谁剥得多,谁家的棒子皮自然就多,多劳多得。 男女老少坐在一起,热闹得像一个大家庭,一边聊天,一边干活。从有胡须的一头撕开,左手拿着棒子,右手攥着皮子,两手一使劲,皮与棒子从其根部分离,左手往左扔棒子,右手往右扔皮子,动作熟练,利索麻利,循环往复。这种使巧劲的活,老爷们常常干不过小媳妇。 一会儿工夫身后就垒积起高高的一大堆,大人就用木叉将棒子皮挑到场院边的空闲地存放,用木锨将苞米赶堆。直到将棒子堆全部剥完。
剥棒子皮的现场,大人忙,孩子欢。开始我们也学着大人的样子,一手握苞米,一手扯皮,手上力气小,使上劲也剥不掉,所幸就把棒子放在腿上,以腿为支点,两只手用力一拽,终于使皮棒脱离。剥几个就不愿干了,一是手上无力,二是被周围打闹的小伙伴吸引,很快就加入到嬉闹的孩子群里,撒丫子蹿了。 孩子们说是来剥棒子,不如说是来玩耍。生产队的场院都在村头,周围是一片田野,夜晚刺眼的灯光招来许多蚂蚱,在灯下飞来飞去,宽阔的场院里,顽皮的孩子们追赶着捕捉;一会又钻到玉米皮堆里捉迷藏,将玉米樱子塞进鼻子里装胡须,拿着玉米秫秸互相击打,满场院追打疯跑,手中飞扬的末梢影响人们干活,不时引来大人的呵斥声。 夜深人静时,闹腾了一天的孩子们也睡了,社员们开始拾掇场地,把玉米堆集起来,各家将玉米皮打包,背到场院外,村里要求,明天才能背回家,有人看场院,尽管放心。然后社员们前呼后拥相互提醒,女人们背起睡得像泥一样的孩子,各自回家。 聚在一起干活特别热闹,家里人口多的,剥得就多,眉开眼笑,一路欢歌。二嫂家人多剥得却少,她干活倒是麻利,可带着一帮孩子,她男人在外不能回来帮忙,自然一身怨气,边走边骂:“我这是养了一群猪啊,干啥啥不行,吃啥啥不剩,还他娘的跟着添乱。嘿嘿!今晚上也不亏,”然后诡秘地一笑,结伴同行的问道:“咋了二嫂子,又有喜了呀?去去去,你二哥不在家,我想有喜也难。”原来,二嫂在腰里藏了七八个棒子,一帮人愣是没看出来。 改革开放后,农村有了新气象,农业耕种收全部实现了机械化,收割机往地里一开,直接出玉米粒,秸秆还田,此种热闹场景几乎消失。现在,为了收到完整的玉米皮,还是采用传统的手掰方式,掰来的玉米不全剥光,留一部分,将皮系扣,挂在树上或者屋檐下,剩下的干脆放到房顶上。金秋时节,河南地区农家院里、房顶上一准是一片金黄。 虽没有城市的喧闹,但朴素的小村能让人忘掉烦躁与不安。河南秋韵,天高云淡,秋高气爽,阳光没有盛夏那么酷热,没有冬天那么寒冷。 “手中有粮,心里不慌,”母亲持家一辈子,最担心的就是口粮不够吃,望着眼前的一片金黄的玉米,母亲是满脸喜悦,满心欢喜,让她暂时忘记平日的忙碌,忘记日常的琐碎。 母亲和玉米打了一辈子交道,家里的面食最常见的便是窝窝头,所以说,我是在玉米窝头里和母亲的唠叨中长大的。生活条件逐渐转好后,母亲也舍不得吃白面,玉米面里掺少许白面做搭配,口感细腻暄软,好吃不噎人,营养健康,做一锅两三天就会吃光,母亲做的窝窝头特别香,比现在超市买的好吃多了。 玉米面窝头的绝配是啥?可能每个地方的饮食习惯不同,在我河南老家,非虾酱莫属。黄县虾酱味道咸香浓郁,大葱蘸虾酱,生吃味道更好。窝头上锅后,母亲总是忘不了挖一碗虾酱,干辣椒、葱姜丝、少许大豆油,条件好的再打几个笨鸡蛋一起蒸上。拿一个窝头,底部朝上,挖一小勺鲜香四溢的虾酱,这一道美味真叫人垂涎欲滴,写到这里,我的哈喇子都流出来了。 王米糊糊,早晚必备,清香可口,是农家风味的家常粥,我家也自然离不开它。母亲做了一辈子玉米粥,经验丰富,动作娴熟,抓一把玉米面,锅中加入适量的水烧开,把玉米粉加入少许清水调开拌均匀,锅中水烧开再倒入搅和好的玉米粉水,要一边倒入一边搅拌,直到无颗粒状。母亲的妙招就是多煮一会儿,越煮越稠,口感特别好。 干滑如玉般的玉米皮,把小院铺得满满当当,甚至无处下脚。当有人进屋时,母亲会迎上前去,小心脚下,不留神就会滑倒。玉米皮是个好东西,用途广泛。皮软蓬松,是最好的引柴火,家家户户离不了,晒干了后,垛在墙边堆好备用。 母亲总是挑选又白又干净的,剪刀剪去两头,一片片平整好,叠放整齐,蒸干粮时用上,每个饽饽底下放一片,熟了后好拾,不粘锅。将白净的撕成细条编成宽辫子,圈起后用针线连接,既可做蒲团,亦可做草垫,是农家常见的日用品。手巧的俏媳妇小闺女,农闲时加工编制成手提包、椅垫、沙发垫以及小篮筐等各种手工工艺品。其做工精致,各种图案搭配,五颜六色煞是好看,送亲戚送朋友,特别上档次。现在这些手工艺品,已经出口远销海外,竟然能赚取外汇。不起眼儿的玉米皮,转眼成了宝贝疙瘩。
有人说秋天是五颜六色,五彩缤纷,可我的童年里陪伴我的仿佛只有金黄,黄澄澄的窝窝头,黄灿灿的玉米粥。时过境迁,农耕时代竟成了永久记忆。这些七八十年代的往事,是时代的产物,也是昔日乡村秋收的真实写照,现已渐行渐远,淡出人们的视线。 直到现在,玉米窝头玉米粥也是我家的家常饭,总也喝不够。一颗无尘之心,还原生命的本真,以一颗感恩的心,对待生活中的所有。 河南秋韵,谢绝繁华,简朴纯粹,记忆犹新。父辈们在那个吃不饱的年代,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度过了贫瘠的童年,庆信自己小时候在农村渡过的童年岁月,让我的人生体会到劳动的艰辛、收获的喜悦、和农民的不易。回首往事,理当倍加珍惜当下的幸福生活。落桂香润,河南秋韵,一片深情。幽静清香,淡淡风尘,苍苍人生。清晨一粥。夕阳一菜。红叶霜染岁月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