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慢慢读 欣赏啊 ——读《美在此处》有感 最近在和几位老师一起准备基础教育精品课,第一次试讲的时候,我就发现老师们的教学设计和实际操作似乎是“两层皮”,后来一问才知,由于时间紧任务重,老师们都是在自己原创的基础上,借鉴了一些经典的环节,本人对文本的解读尚浅。这不由地让我想起王崧舟老师在《美在此处》一书中关于“直面文本”和“如何发现文本妙处”的相关解读,摘录一二。 有的语文老师在备课时,直面的不是教材文本,而是教学参考资料,是别人做的教材分析,是别人编纂的教案设计,是别人提供的教学建议。他试图用别人的思考取代自己的独立思考,用别人的体验掩盖自己的独特体验。 教参、教案、教学用书需不需要读?当然需要,而且很有必要。但是,这其中有一个排序的问题。先读教材,还是先读教叁(包括教案、教学用书等)?先直面教材,还是先直面教参?先用心用力地钻研教材,还是先不费心力地享用教参? 其实,答案不言而喻,不证自明。应该先读教材,先直面教材,先用心用力地钻研教材。这才叫直面文本。“直面”在这里有三层意思,第一是“首先”直面文本就是首先读文本;第二是“直接”直面文本就是直接读文本;第三是“专注”,直面文本就是专注地读文本。当然,所谓的“文本”,这里专指教材。 如何直面文本呢?朱光潜先生有一句话:“慢慢走,欣赏啊!”这是美学界的一大名言,我们换掉其中一个字,用来形容如何直面文本—“慢慢读,欣赏啊!既然是直面文本,你就不能浮光掠影,不能走马观花,不能蜻蜓点水,不能浅尝辄止。你要让自己的脚步慢下来,让自己的思考沉下来,让自己的心静下来。文本是你的朋友,你们两个坐在一起促膝长谈。时而口诵心惟,时而悠然心会;时而迁思回虑,时而豁然开朗;时而针锋相对,时而同气相求;时而超以象外,时而素处以默。 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的妙处进行解读。 第一,从表达的角度来看,文本秘妙是“人人心中有,个个笔下无”的文本特征。也就是说,大家都想得到,但就是写不出来。那么,既然有人写出来了,他们的表达方法就是文本秘妙。 第二,从接受的角度来看,文本秘妙就是读者既感到熟悉又感到陌生的文字表现和存在。一段文字,大家读了以后,可能一点儿感觉都没有。为什么?因为太熟悉了,因此不称其为秘妙。如果大家读了后感到十分陌生,完全读不懂,那也谈不上秘妙。所谓的秘妙的玄妙之处恰恰就在于,它既让你感觉熟悉又让你感觉陌生,介于熟悉和陌生之间。 第三,从比较的角度来看,文本秘妙就是文本与众不同的特色与个性,是文本的“这一个”。 第四,从语言的角度来看,文本秘妙就 是隐藏在话语背后的语 价值。它是语言的一种创新,有着独特的价值。可见,我们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文本秘妙进行解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