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杜甫48岁这一年。唐朝的安史之乱还没有结束。杜甫对自己的一个官职,司功参军,觉得也没有什么意义,他便毅然决然的放弃了。他对朝廷内的勾心斗角和皇上的贪图享乐也不没有抱太多的希望。
为了寻求一处安身,杜甫决定向长安以西更远的地方秦州来寻一片地方居住。谁知道到了这里也不安逸,一个是回纥兵在此不走也不援助唐朝,另一个就是吐蕃的势力已经到这里,吐蕃已经由一个以前的藩国变成了趁着唐朝微弱之时来侵犯的一个敌人。
所以杜甫在秦州的境遇非常的尴尬,生活几乎不能自理,有这顿没下顿。经常寻求别人的援助,而这个时候他竟然得病。不久后,秦州又被吐蕃占领。杜甫只好顺着道路向南准备入川。
整整这一年,杜甫的经历非常尴尬。四处逃避,对从政已经没有太多的想法,所以在他走过的路上,遇到了更多的社会底层,看到了更多的官场腐败。
整整这一年是杜甫最艰苦的一年,但是也是他创作最高峰的一年,
我们看到了很多杜甫的诗句。他已经成为了一个人民的诗人,是站在了人民的立场上去表达对社会的不公平的申诉。
言由心生,触景生情,每一首叙事诗都是对朝廷的控诉。
杜甫在陇西避难期间寻道往南到达成都,所谓的天府之国。最初到达成都以后经友人的协助在成都的西郊选下了一块荒地浣花溪,获得了一些帮助和资金建成了后事传闻的杜甫草堂。
在进入成都的前两年,杜甫日子并不好过。无论是杜甫草堂周围的树木,田地或者是其他对他的生活有帮助的作物,都是靠乞讨得来的,或者纯粹的自力更生。因为他这时结交的一些朋友,大多是情况都不太好,只能给他简单的帮助,而不能长期。
在杜甫进入成都第三年,第四年的时候。他的以前类似于同党的一个朋友严武,执掌成都尹的时候,他的好日子才真的到来。因为与成都的最高长官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周围的人包括严武,经常到杜甫草堂来拜会,使得杜甫的生活状况获得了很大的提高。可以说,这几年的经历,是杜甫人生中最为惬意的时候。他也为成都这座城市添了一座美丽的景致。
但是好景不长,正当杜甫沉浸于自己的美好生活的时候,严武受调进长安,换来了另一个人执掌成都,随机发生叛乱。然后杜甫为了避祸,然后开始出川。
杜甫草堂是一个美好的梦想,是杜甫想要寻找一个安定美好的生活,一种向往,但事与愿违,无论是“茅草为秋风所破歌”还是“此曲只因天上有”等佳句,无不是在展示出杜甫在当时境况下的一种无奈。求官不成,寻求简单的生活也很无奈。虽然他有“大庇天下俱欢颜”的雄心壮志,但是毕竟自己的能力有限,或者说连独善其身都不能做到,却已毅然胸怀天下,杜甫的这种气魄是后人敬仰他的主要原因。
50岁的杜甫在成都度过了短暂的安逸生活后。整个四川又进入了兵乱时刻。此时,洛阳再次落入胡人之手。此次洛阳的失落,比之前受到了伤害更大。
三年后,当杜甫在梓州听说唐军收复河南河北,欣喜若狂,写下了有名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虽然东都获得了光复,但是无论是中原、关中还是四川各地的形势依然很严峻。官军对人民的杀伤力比之胡人有过之而无不及。此时的四川,节度使频繁更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