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师,有四位同学下去打篮球了,××带的头……”一位同学跑到办公室对我说。 这时正值不在学校就餐的学生站路队回家,在校就餐的学生本应在教室里等待错峰就餐。 我并未找同学去喊打球的那几个人回来,报告情况的同学反而让我静下来想这件事发生的原因。 这段时间,我一直在想:自己想要一个什么样的班级,我要为之付出什么样的行动和努力。 今天早上学生到校后的表现比之前好了很多。我提前到教室,明确朗读内容,教室里一改往日学生陆续到班后的无所事事。上课前,我再次明确:以后早到校的学生背诵课文。一味地批评“乱”显然没有用,为学生指明该做什么,怎么做,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才是解决问题该有的态度。 四位打球的同学中,有两位是昨天刚刚竞选出来的班干部,一位是平日里大家身边的榜样,还有一位是上课爱插话、下课爱乱跑的孩子。他们四个站在我面前时,我已反思了他们为何会有此种举动。 前段时间天一直在下雨,他们很想在吃完午饭后到操场上玩会儿,我也答应过他们:天气好了的话,可以去玩。可迟迟没有实现。今天难得的好天气,他们想在下课后放松,只是没有考虑那么周全。 那三位同学主动跟我道歉,意识到自己擅自行动的行为不对。被说带头的那个学生被我留了下来。我问是不是他带的头,他摇头。 “对呀,我也知道不是你带的头,可为什么他们都说是你呢?”我把疑问抛给他。 “很多时候,人们不相信自己看到的,只相信自己脑子里想的。你平日里的表现怎么样,就形成了大家对你的认识。这次不是你带着头,大家也说成是你,就是对你平日的印象。” 一番谈话后,我让他回了教室。对于“不良行为反复”的学生,我并不指望一次能“药到病除”。 这几天,我一直在想有关班级的事情。班级是师生共同创造的,出现问题,需要师生共同面对、解决,单靠班主任一味地批评、“堵”,只会暂时压制不良现象,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不能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 师生共同参与到班级建设中去,共同尝试着解决问题,出了问题不排斥,想办法是走向良性的第一步。 成长本就是试错的过程,我又岂能害怕班级出现问题,学生做错事情呢?只希望自己多一些专业的班主任知识,多一些教育敏感,慢慢让班级越来越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