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做树洞 金水区文化绿城小学 张萍 还没有走到了班门口,一群孩子围了上来:“张老师,你总算回来了,快来解救我们吧。” 我一脸懵的随着孩子们朝前走去。都到门口,一阵阵“呜呜呜”的哭声从教室里传来出来。循声走到教室的后面,只见晓晓坐在地上,碎纸片散落一地,可见刚才激烈的情况。“牛老师劝他半天,他还是哭个不停。”旁边的孩子说到。能旁若无人的哭两节课,这孩子也是相当有毅力了。擦干他的眼泪,双手把他扶起来,好在孩子还给我面子,随着我走出来教室。 刚接这个班的时候就有同事告诉我关于晓晓的情况,说实话,做了班主任这么久我还是头一次遇到这样的孩子:老师不敢批评,一说他就会坐在地上旁若无人的嚎啕大哭,一哭就是一两节;与同学闹点小矛盾,拳脚齐上,一副与人拼命的样子。一个孩子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大程度上与家庭教育有关系。 第二天,把她的母亲请到了学校,希望通过与她的交流找到问题的症结。妈妈如约而至,眼前的女人一脸精致的妆容,却掩盖不住底子里的沧桑,说话也是有气无力的。我们谈论起来晓晓这个孩子,当我问到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是不是家里有什么特殊的情况时,话题似乎一下子打开了,妈妈从丈夫处理孩子教育问题的方法简单粗暴导致夫妻俩经常当着孩子的面吵起来,一大一小两个孩子无法平衡他们的关系,再到与公公婆婆的矛盾巨大,家庭关系真可谓一地鸡毛。 在她滔滔不绝的诉说时,我不忍心打断她,偶尔附和一两句,她已经投入到了自己创设的情景中,无法自拔。下午两个小时的时间,就在她的诉说中过去了。因为要放学,谈话中断了。这一次没有达到我邀请她来的目的,很令人沮丧。 不只是我一个人遇到这样的情况,因为经常上演此类剧,使得我们办公室最后不得不制定了这样一个规矩:家长来访,办公室外面说去。 很多时候,和家长的无效聊天是无法避免的,但是我们不能让这样的无效影响到我们真正的目的。在与家长的交流中,我尝试着运用多种方法去提高效率,慢慢地有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一、明确老师的角色 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你听到的只是当事人从利于自己的角度反馈的问题,我们没有深入其中,不了解事实的真相,所以在他们诉说时,我们要保持理智,不能因为他们讲的事情影响自己的情绪。同时,切记不要给他们家庭出现的问题去出谋划策,我们没有资格,也做不到。我们的角色是老师,不是家长的知心姐姐,暖男哥哥。如果把角色定位错了,那就要麻烦不断了。家长会越聊越起劲,这是你真的就无法结束话题了。 二、交流是一堂课 作为老师,我们最擅长的就是讲课,激情导入,循循善诱、深入浅出破解重难点,总结升华主题。与家长交流时,我们也应把它作为一堂课去做准备,去讲授。 交流前,我们一定像备课一样打个草稿,把今天的重点内容,谈话目的,谈话的目标,怎样把话题引到我们想要的内容上,都要罗列出来。在和家长交流的过程中,我们可以从轻松的话题开始,比如说说孩子在学校发生的趣事,孩子自身的优势等等,说的差不多了,及时过渡到我们今天的邀请他来的主题上,把自己观察到的孩子在校的情况反馈给他,在这个让家长也说一说孩子在家的具体表现,两者相比较,梳理出孩子存在这样的问题的原因,我们再根据原因给出建议,具体的操作方法,这样家长在家里才能更好的配合学校教育。 三、适时的结束 当我们达成自己这次安排家长来访的目的时,就应及时结束谈话。这时我们可以向家长说明两点:第一、每个孩子都有无限的潜能,老师和家长的责任就是成就孩子,这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的过程,要相信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相信我们的孩子。第二、这次交流只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在今后的日子里,双方要勤交流,常沟通,及时调整策略,才能让孩子更快的改变自己。此时相信家长一定能明白谈话要结束了。 家校沟通是我们作为班主任必不可少的一项工作,我们只要运用好它,班级工作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与家长携手,让我们共同为孩子成长助力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