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有焦虑情绪的家长更应该读读这本书 金水区金桥学校 边清香 书里藏着别人的世界,你读懂了,你的世界就拓展了。品读了《成长,请带上这封信》一书,真的深有感触。在如何引导孩子的成长方面,读懂了它,会使你的认知的宽度和深度发生新的改变。作为家长和教师双重身份的我谈谈自己的感悟。 家长就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中央电视台新闻女主播张泉灵的职业给了她对世界看的更多、更广的机会,她把这份心得融入对儿子的教育中,鼓励儿子带着好奇心探索世界,在这个立体的大的世界里自由行走。除了阅读,还有经历。现在父母多带你走一走不同的地方,接触不同的生活、不同的人,世界的大小,很多时候没有捷径,你得用自己的脚步去丈量。 家长要学会静待花开。演员、导演黄磊写到:肩负作为父亲的使命,就是在这浩瀚渺渺的宇宙中为女儿建筑一座爱的花园,种下乐观与希望的种子,静待未来长出盎然的花朵。 家长与孩子都要懂得什么是吃苦。吃苦就是每一天都很难,可一年一年却越来越容易;不吃苦就是每一天都很容易,可一年一年却越来越难。 要让孩子有规则意识。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在给女儿的信中写到规则的问题。她说以前家里都很穷,可是穷有穷的玩法,大家一起来玩跳皮筋、丢沙包,而且小伙伴们的玩法很公平,哪一方输了都不能耍赖,如果耍赖别人就不和你一块儿玩了,这是一种游戏规则,大家都需要认同这些规则。而现在的小朋友们都有了自己的玩具,失去了一个群体游戏的环境,缺少了大家都必须服从的规则。当处于规则之中的时间越来越少时,你们也就缺失了对规则的协商与认同。 要让孩子理解勤奋的重要性。学者、复旦大学历史学系教授钱文忠在给他的儿子的写信中写到他的恩师季羡林的一句话:“成功=天才+勤奋+机遇。”季老爷爷说,一个人会对某样东西特别感兴趣,正透露出他在这方面有天才;既然如此,他起码在这个方面是聪明的。但是,这绝对不足以让他成功,他还必须勤奋。季老爷爷说,最好的情况是聪明的人下笨功夫,一定有大成就;笨人下笨功夫,也能有所成就,等而下之,聪明人下聪明功夫,就谈不上会有什么成就;笨人下聪明功夫,那就几近滑稽了。季老爷爷对天才和勤奋的关系,真是看得透彻,说得明白易晓。 为什么要广泛地阅读,并且要读整本书?中国性格色彩研究中心创办人乐嘉老师在给他的女儿的信中写到:你选择读的书要尽量杂,涉猎尽量广,即便是小说,也有很多种类,这样你对世界的认知会更宽广,不会只活在自己以为的那个小小的世界。你每天花在网络、阅读微博和贴吧的时间,只是在玩耍,与你的阅读无关,因为那不是阅读,那只是碎片信息的吸收,就好比这是在不停地吃零食,不是正餐,不能让你有任何系统性的思考,也不能帮助你成长。如同你每天偷偷去背一些网络段子,借此在与同学说笑时可显示自己的渊博,这种肤浅在短期内会博得掌声,长期来讲,会让你味如嚼蜡,被人当成跳梁小丑。如果你能够坚持一周阅读一本杂书,你毕业的时候,你不需要化妆不需要服饰,你的美会通过你的语言自然流露出来。 孩子要学会照顾自己。作家崔曼莉用她实打实的生活经验告诉她的孩子:人生没有大事,也没有小事。一个人能把生活中各种小事处理得井井有条,一定能做成大事业。至少,活得身心舒畅。如果从小就学会了照顾自己,一生中会多出多少好心情,多出多少好时光,完成多少好作品。当你把身体照顾得健壮,心情照顾得舒畅,你对他人就没有索取,对世界就不会有抱怨,相反的,你就会去克服自己、要求自己,为他人做些什么,为社会做些什么,从而活得有光彩。 上小学未必一定选名校。当代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的女儿本来可以进成都的任何一所重点小学,可是,她让女儿上了离家最近的、不是重点的一所小学,并且班主任要年轻的老师。她这样给女儿解释:选择离家近的学校,当你的同学还在上学放学的路上奔波时,你已经做完了作业在弹钢琴,或者做你自己想做的事情;选择年轻的老师,小孩子容易喜欢年轻的老师,因为喜欢这个老师而爱上老师教的这门课。从信中可以读出来:她的女儿是一个成绩非常优秀、多才多艺的女孩。 小时候留给未来最可贵的是什么?零点研究咨询集团董事长袁岳对于如何获取财富、如何用财富来服务生活,他比很多人都更富有经验。他告诉孩子们:不要把小时候的考试成绩看得那么重。其实小时候留给未来最可贵的是:想象力、创造力、敏感的自我与乐观的行动力。所以我们在必要的学习之外,,需要会玩,会自己动手做点与别人不一样的东西。想到新东西就要勇于尝试,当别人对我们批评或提意见的时候,不是简单的说好,而是要别人提出理由,并且用你的理由与他的理由沟通。财富梦想需要的不是一个会考试的孩子,不是一个乖宝宝,而是一个充满想象力、充满好奇心也充满感染力的不断前进的人。 凡是有焦虑情绪的家长不妨静下心来读读书。人类发展到今天,要想成为古代或者文艺复兴时期百科全书式的专家,虽然是不可能了,但是,我们一定要尽量挤出更多的时间多阅读、多思考,把阅读那些优美深邃的文字作为自己生活的一部分,不断拓宽自己的视野。当认知的宽度和深度发生改变了,在对待孩子的问题上,或许就不会产生焦虑的情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