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有感 最近一段时间,我在读郑英老师的著作《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这是我读郑老师的第二本书。读着读着,对郑老师的敬仰就越来越深入了。 虽然我已经离开了一线教学,但是对于和课堂相关的信息依然心动,喜欢。就像书中郑老师的自序:教师的最高尊严在课堂。我觉得,教师的最高成就也是由课堂成全的,平凡的课堂照亮了孩子成长的路,也为教师的教育生涯留下了绚丽的色彩。 郑老师的课堂充满智慧和情趣,洋溢着花香和美丽,课堂的仪式感丰富了孩子们的学习,丰盈了她自己。所以,郑老师的《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给人以启迪和美感,带给我深思和向往。 这本书分两个专辑,一是课堂,要让生命在场;二是教师,才是课堂的起点。单看目录就让人有强烈的阅读兴趣,迫切的阅读意愿,走进每一篇文章忍不住喜上眉梢令人流连忘返。即便是脱离了课堂,读着也是一种享受,对我的工作生活也有指导意义。 在《课堂,请走出“伪生成”的沼泽》中,可以看到郑老师的对课堂的敬畏,对“伪生成”现象的思考,对有效生成的探索,对课堂生成的睿智转化。郑老师的课堂是灵动的,她能急中生智即时变奏,也善将错就错化拙为巧,更懂由此及彼顺势延伸。如果没有对教育的挚爱,怎会巧妙点化化腐朽为神奇?如果没有对课堂的敬畏,怎会机智敏捷和学生共同创造富有个性、生动多元的有效生成?走进这样的课堂,让人心悦诚服莞尔一笑。 在《警惕课堂走人“伪合作”的岔道》中,课堂教学中“伪合作”现象浮现在眼前,这些打着合作招牌的“群言堂”、“哑巴堂”、“走过场”、“避风港”“作秀场”相信很多老师都很熟悉,在我自己的课堂中也感受过,在听评课中研讨中屡次出现过。徒有其表、重在形式的合作学习抑制了学生的思维,影响了课堂教学预期的效果。“交叉组合”与“同质组合”相结合,“个人定责”雨“集体连坐”相结合,“课前预设”与“课中生成”相结合,“大胆放手”与“适时介入”相结合等有效策略,是郑老师在教学实践中的智慧结晶,具有针对性的指导作用,为一线教师的课堂合作指明了方向,可以说很有参考价值。 《找回失落的主导——教师的讲》,把“新课改”后教师主导作用的缺失分析得细致入微,“课件呈现”、“活动体验”、“自主讨论”等教师缺位的现象,看似在彰显学生的主体性,其实是教师的不负责任导致了无效课堂的存在。怎样让积极的讲回归课堂,郑老师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给我们展示了温情、美丽的课堂案例,读来耳目一新受益匪浅。郑老师善意把握课堂的“节点、拐点、盲点、焦点、热点、低点、难点”,打破常规另辟蹊径,透过文字让人如沐春风,如饮甘露。 《莫让“提问”成“问题”》,渗透着郑老师的教育智慧,新颖明了的课堂提问切中肯綮,正中要害,让课堂生活有趣,凡响不同。《别让情境之烫变了味》,标新立异的情境设置让其回归本味,趣味盎然的渲染铺垫产生了华而又实的教学效果。《平衡好课堂评价的天平》,郑老师拿捏尺度恰当,分寸把握得不偏不倚,诠释真实课堂评价的科学有效。每一篇都有案例再现,成因分析,实践指导,有理有据,有花有果,有香有色,读来趣味盎然深受启发。没有对学生的爱,对教育的爱,是很难形成这样具有指导意义的文章。郑老师的课堂创新不断,成果斐然。做教师,太需要这种敏感和情怀了,有诙谐幽默,又不失理性思考。 第二辑,教师,才是课堂的起点。从简约课堂到学生分数,到课前五分钟,到课堂干扰,到课堂“无为”,到教师口头禅,到课堂情境,到赏识表扬,到教师成长,从点点滴滴细细碎碎处入手,展示了优质课堂中教师的教育机智、教育情怀的可贵,渗透着高屋建瓴的指引导向,把教师的“有所为,有所不为”分析得恰当妥帖,无论是“缺位”还是“越位”都是教师的错位,都会影响课堂教学的实效。清晰、流畅、美好的课堂教学是简于形,精于神,灵动的细节关注,睿智的教学机智,恰当的留白,这些理念让我心生敬佩,也为自己的浅薄汗颜惭愧。 就像郑老师说的那样,心里有学生,哪里都是课堂,有生命在场的课堂才有思想在拔节劲长,有创意在轻舞飞扬。我想,这样的课堂,也会有暗香在涌动,在氤氲。 传递温暖和善意,分享美好和智慧,这是郑老师给我的感觉,也是《课堂,可以这么有声有色》带给我的真切体验。 在微信中常常可以看到郑老师和学生的互动小故事,可以看到她的班级管理趣事,可以看到学生幸福快乐的笑脸,可以看到她从容优雅的身姿,隔屏而来的是脉脉温情和暖暖深意。于细微之处见深情,从敬畏生命做教育,郑英老师把课堂打造的有声有色,想必学生的学习生活也一定有情有趣,美丽丰富。 做一个有情有趣的教师,无论在不在课堂,无论卓越还是平凡,它会充盈你的生活,点亮心中的梦想,对抗庸常和琐碎,瓦解疲惫与自卑,一点点去相遇那个更好的自己。 一本好书,传递爱和力量,给人启迪和智慧,生活是触类旁通,教育亦如此。真心推荐想让自己的课堂生动有趣的老师们,读一读这本书吧,你一定会爱上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