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破坏王”背后产生的原因——读《幼儿园里的“问题小孩”》有感

2021-10-04 22:24:19 

分析“破坏王”背后产生的原因

——读《幼儿园里的“问题小孩”》有感

郑州市二七区建新幼儿园杏园路园 李晴晴

生活中很多孩子好像是天生的“破坏王”,常常在自觉不自觉间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后果。孩子爱搞破坏的背后,就如同手绘面具背后的脸样,可能不是表面上的那么光鲜亮丽,后面极有可能塞满了破羽毛、杂草,需要我们去帮助他们梳理整齐。在《幼儿园里的“问题小孩”》中提到,当你发现孩于爱搞破坏的时候,不要忽略,更不要轻易地去指责。所以我们要分析“破坏王”背后产生的原因,然后对症下药。

在幼儿园中,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处处可见类似的“破坏”行为:幼儿想拿水杯接水,结果手没拿稳,水杯“啪”一声掉地上,水洒得到处都是;保育员阿姨收拾汤匙不小心掉到地板上,清脆的声音总会让某个幼儿特别喜欢,因而就餐时班里就会时不时地上演“扔勺”大戏,等等。这类“破坏”行为就是幼儿的无意性行为,造成的原因主要是幼儿大脑发育还不够完善,反应协调机能还很弱,注意力不易集中,自我控制能力差等。面对幼儿的无意性破坏,需要教师通过一些生理和心理训练来解决。

一班要开展关于鱼类的主题教育,因此,班上养了许多小朋友带来的小金鱼,一天早上,小金鱼全死了。经过了解,幼儿们都说是洋洋弄死的。但是老师有点不相信,因为平日洋洋虽然调皮,但很喜欢热心助人,不会故意去弄死小鱼。因而老师询问他:“小金鱼是你弄死的吗?”洋洋点点头。这时老师有些生气了,严肃地对洋洋进行了批评,说:“小金鱼那么可爱,你为什么要弄死他们呢?你这样调皮、搞破坏让老师很生气,其他的小朋友也会讨厌你的。”洋洋有些委屈地哭着小声说:“我只是想帮小金鱼洗澡,用香皂给小鱼洗澡后就死了,但是我妈妈就是用香皂给我洗澡的呀!

很显然,洋洋弄死了班里小金鱼的“破坏”是无心之失,面对这种情况,老师就是生气也不能责备幼儿,可是这样的“破坏”一直发生,也会令我们头痛不已,所以就有必要根据幼儿的生理和心理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一些指导性训练。

所谓儿童破坏性行为,即儿童破坏性行为障碍,是指儿童对事物的有意或无意的情绪发泄行为,造成物品的位置、形态、结构等的改变。它是一种经常性的行为问题,该行为给他人和幼儿自身都会带来不良影响。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幼儿的“破坏性行为”可分“无意性破坏行为”和“有意性破坏行为”两种类型。

无意性破坏行为是指幼儿无意识的行为造成的事物损害。例如,将书当成玩具来撕耍,为让植物快点长大给小苗浇了很多的水,导致植物过涝而死等,这些都是幼儿无意造成的破坏,主要发生在低龄婴幼儿身上,因为此时的婴幼儿神经通路、反射弧才形成不久,反应和协调技能较弱,而且大脑皮质注意神经元所在的额叶尚未成熟,造成了注意力集中时间不长,易受无关刺激的干扰。

有意性破坏行为是幼儿明知某种行为举动会带来不好的后果,却依然为之。它是带有动机的主观性破坏,包括:自我意识的萌芽和好奇心理下促使的破坏行为;渴望他人关注下的故意破坏;幼儿情感上的困扰焦虑甚至嫉妒引起的情绪发泄,如任性发脾气、嫉妒他人比自己强而搞的破坏等。需要注意的是,幼儿的有意性破坏也隐含着攻击行为,甚至是病理缺 陷的影子,因此,对于我们幼教工作者而言,要客观地分析这些“破坏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以有效的策略加以解决。你给予孩子怎样的童年体验,或许可以改变他眼中的世界和他人生的蓝图。因而,当你的孩子热衷于搞破坏,甚至有些恶意的发展成为大问题时,我们应该好好想想,用什么样的智慧与力量润物细无声地沁人孩子的内心,帮助他拥有灵活生动、快乐健康的童年经历。

热门评论
打开郑教融媒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推荐
分析“破坏王”背后产生的原因——读《幼儿园里的“问题小孩”》有感 2021-10-04 22:24:19
语文,是你我一生的修行 2021-10-04 22:44:33
建立起犯错文化,让学生敢于犯错 2021-10-04 23:02:44
我的网课生涯 2021-10-05 09:46:16
风景年年旧,流水不复返 2021-10-05 08:17:41
生命不能承受之重 2021-10-05 08:16:12
第一次作画 ——《孩子,你慢慢来》读中行 2021-10-05 08:45:17
打开心门——读《我的教育故事》有感 2021-10-05 11:52:37
打开心门——读《我的教育故事》有感 2021-10-05 11:52:37
观《鬼怪》 有感 2021-10-05 11:2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