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年年旧,流水不复返
——读《中学生读简媜》有感
读这本书是被这本书的题目吸引了,作为一名语文老师,很想让自己的阅读再广一点,再博一点,再深一点,也想让自己能够多了解一些学生。所以对一些大家、对自己不大熟悉的作家作品都想有一点关注,想让自己的知识再多一点,见识再丰富一点,可以更好的,指导自己的教学。可惜自己所知有限,对这本书的读完之后,对这个人并没有一个整体的概念,反倒有一种隔膜之感,可能理解上有一点欠缺吧。
如果说有一点收获,那就是她努力的通过自己的记忆,通过自己的生活,通过自己经历,通过自己对生命的一种领悟,想让学生收获点什么,感悟点什么,明白些什么吧!
记忆因为时间的隔膜,因为理想的描绘而变得有情,生动,温暖。
我们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感触?有一些身处其中很痛苦的回忆,经过了时间的美化,经过了空间的阻隔,经过了回忆的修饰,便便的那样温馨甜蜜。我们会回忆起小时候物质贫乏时玩泥巴,捉迷藏,甚至一群人偷偷的摘别人地里的豌豆的快乐,偷偷的摘麦穗,吃到嘴里的甜蜜。可事实是,特殊年代,人们对小孩的这种行为的愤怒,甚至告到家里母亲拿扫把满村子追着打,实在不是一种温馨和甜蜜。
时间是公正的,却又是残酷的,只因为事过境迁,只因为回忆,忘记了那些烦恼,忘记了那些痛苦,只留下了甜蜜温馨,甚至是一种向往,因为现在很少有这种感觉,这是一种记忆的美化。风景年年依旧只是流水,带走了烦恼,痛苦。
少年,是一个梦,是一个绚丽多彩的梦,是旖旎而瑰丽的梦。
少年心事当拿云,可是在其中时懵懂无知,对未来的憧憬,对生活的期盼,往往来自于课本,来自于书籍,来自于自己能看到的,关注到的榜样的引领。有时候这时的回忆也是一种追忆,也是一种唏嘘不已,甚至有一种诡异的自豪。
想想自己又怎样,心情回忆那段时光呢?那是一群花季少女住在一间破旧的大通铺上;那是晚上惊醒,身上甚至有粘粘的虫子的年代;那是在寒冷的冬天,一群人搬着自带凳子,在操场上奋笔疾书的情形。那时候总是吃不饱,穿不暖,手指冻得皲裂。身处其中,其实是很痛苦的,最大的期盼不过是能吃饱、穿暖、穿的体面,能够在冬天不手冻。
那样的时光总会有那些朦胧的记忆,当生存不易时,当生活艰难时,人们的需求,人们的追求其实是很单一的,只想能够活着,好好的活着,所以那个时候对物质的渴望远胜于对精神的向往。因为毕竟精神是抽象的,高层的,只有满足了最低的生存的物质需求,才会有高层次的精神追求。“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古人诚不欺也。可是这样的回忆,这样的记忆,也因时间流水的流去,留下了微末的痕迹,只泛起点点涟漪。
人生四季,少年、青年,应该是记忆中春夏两季。既有温馨甜蜜,又有繁华似锦,热情如火。
那段时光有人生中间最单纯的情谊,有最热烈的情感,有最直白的投入,有最强的追求,是人生中最美的风景线。
随着简媜的文字,自己也来一次时光回溯。我看到的是什么呢?是初入高中时,因不适应而对学习的迷茫和痛苦;因不善于处理人际关系而受到排挤的失落;因热爱阅读,但不是课本被老师循循善诱的尴尬;因身体孱弱而疾病缠绕的痛苦;因心比天高,渴望成绩优异,但付出不能持久,最终与心仪大学失之交臂的怅惘失意。
人总是在回忆中这样说,如果能再回到从前,我一定会怎么做;总喜欢在回忆中一遍一遍的美化那段时光,认为,如果一切重新再来,自己会做到什么。其实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如果再回到从前,如果再回到那个时刻,我们依然会那样做,因为我们不具备现在的思想和见识,所以也只能说当时只道是寻常。
我想这本书让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和作者一起来了一段回忆杀,回忆一段自己曾经走过的路,回忆那青春岁月,回忆那曾经走过的迷茫失落却又因记忆而变得美丽的时光。那段回忆是旧日的时光,是不曾改变的,却因为时间的流水在不断的冲刷下变得朦胧,变得美丽,变得怅然。
其实很多时候回忆就是这样,因为隔膜,因为时间,因为空间而变得让人向往,因为它是一段回不去的岁月,是一段有遗憾的时光,是让人向往的美丽。这只不过是失去的人,对那段时光的留恋不舍。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