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婆从会战年代来到大庆油田,经历了九次搬家,家越搬越大,环境越搬越好,居住条件的变化就像一颗晶莹的水珠,折射出大庆油田60年来点点滴滴的发展和变化。公婆在宁夏吴忠勘探大队504钻井队相识相知,1958年两人结婚。婚后依然住在各自的集体宿舍。
1960年3月,4万石油会战大军在短短3个月里,一下子集中到荒无人烟的大草原。公公就是这其中的一员。本来公婆及宁夏的三个钻井队是同时调往大庆参加会战,出发前两天,大庆来函说由于解决不了过多女同志的住宿问题,要求三个钻井队的女同志暂留原单位。当时信奉“生产高标准,生活低标准”,公公他们晚上睡在帐篷的木板通铺上,有的把迁出本地的牧场留下来的牛棚、马厩作为宿舍。既简陋又没法抵御零下三四十度的严寒。
1961年3月婆婆来到大庆,告别了牛郎织女的生活。白天大家风风火火干工作,很晚才能回到宿舍休息。有时刚躺下,外边的大喇叭又召集大家去卸车。两人常常十天半个月见不上一面。大家身在苦中不觉苦,那段经历留给他们的不仅仅是记忆,更是一种性格和态度。
1961年8月,单位化验室动迁倒出了一个几平方米的小屋,有一铺炕,炕上住了两户人家。在中间拉着一个布帘。隔帘有耳,说个悄悄话都能听到。但有房才算家呀,这是公婆结婚三年来第一次有了一个只有半铺炕的蜗居,好歹也算有个窝儿。
1961年年底,水电指挥部在团结路盖了一批干打垒,公婆分到了十多平方米的房子。第一次有了独立的避风港,不用再与同事合住同一屋檐下。看着木柴在炉灶里噼噼啪啪燃烧,水壶放在上面嗤嗤作响,冒出热腾腾的水气。感受着家的温暖,公婆很是知足。
因为上下班较远,1962年两人搬到了离单位只有几分钟路的房子。1964年夏季,那一年大庆的雨水特别多,公婆住的房子墙根被雨水浸泡一米多深,老鼠也很猖獗,墙根到处都是老鼠洞。一天婆婆的好友来窜门,见墙根湿得很严重,就提醒婆婆注意安全。晚上婆婆告诉了公公,公公因为太疲劳,倒在床上就睡着了。
婆婆没睡踏实,半夜12点,墙体哗哗的响声引起婆婆的警觉,赶紧推醒公公,两人扯起手就往外跑,房门还没拽开,就听“轰”的一声响,倒塌的墙正好砸在两人刚睡着的床上,当时就把床砸得粉碎。两人庆幸捡回了一条命。他们临时住到了废弃的托儿所。
1965年10月他们搬到了油田机关分配的干打垒样板房。一共12栋,两户人家一栋房,每家两间房。冬天烧火坑,还有厨房,当时能住上这样的房子是相当惹人羡慕眼红的,公婆心里自然乐开了花。1977年接上了暖气,那时邻里经常走动,谁家有事孩子没人管,邻居就会帮着带。孩子们几乎吃百家饭,在一起弹溜溜,扇烟盒,在这里留下了儿时最纯真、最朴实、最美好的回忆。直到现在,婆婆和老邻居还很亲,煲起电话粥,陈芝麻烂谷子,唠起来没完。
1979年公婆有幸第一批分到了楼房。从平房到楼房,仿佛鸟枪换了炮。有了室内卫生间。
1982年,孩子们相继长大,公婆分到了比较大的三室一厅的楼房,家里装上了电话。两个孩子有了自己独立的空间,有了和同学一起玩、闹的小天地。“楼上楼下、电灯电话”的理想,成为现实。
1991年婆婆的老母亲到大庆养老,因为住在四楼,上下楼不方便,便调到东风新村一楼的房子。24小时供热水,可以在家洗澡。
1995年公婆退休,回家安享晚年。他们把家搬到了离老干部活动室只有200米的龙庆小区。两人结伴去打太极拳、唱歌、跳健美操。公公还经常去游泳馆游泳。退休生活自在逍遥。
2014年8月,把家搬到了创业城小区。电梯让老人的出行更方便。婆婆喜欢站在窗前,看着楼下的绿树草坪,暖暖的阳光照进去,也许这就是岁月静好吧。
经过苦更能感受到甜。60年来,从当年的半铺炕到四室两厅两卫,从“能住”到“住好”再到“住出品质”,婆婆常感叹,这是赶上了好时候,才过上了这般好日子呀。
来源 大庆油田工会
作者 大庆油田水务公司 宋雪梅
编辑 杨帆
责编 张靓
审核 张卫红 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