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畦春韭绿,十里稻花香。小站的出现打破了这里原始生态,小站旁日夜周而复始的抽油机摇摆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也给寂寞的原野增添了生机和灵动。红色工服在绿草丛中穿梭着,让这里有了笑声。
小站出现后,这里来了一群穿着红工服的人,他们迎着太阳而来,踏着月光离去。小站有些偏远,很少有车辆经过,建成后不久,这里惟一对外能联系的,就是那台放在桌子上的对讲机,平时没事很少有人去触碰它,遇到这里有事了,井长就拿起对讲机,与队部联系,与调度联系。后来井组的人先后有了传呼机,在腰间偶尔发出声音,但在当时的条件,传呼机也只是响一响,响的人还不具备随时回话的实力,也只能是看看传呼机上显示的电话号码;没过多久,有的人开始有了汉字显示的传呼机,显示对方有什么事让你回话,接到这样的传呼的人,也只能“执手相看泪眼”干着急,没有回话的工具;再后来,有了手机,信号不好,有时站在附近最高处,时断时续也未必能完成一个完整的通话;再再后来就好了,手机能上网了,模拟的变成了智能的,单调枯燥的值班变得丰富多彩,有生产的电话也有了与家人朋友沟通的桥梁。
春夏秋的季节,巡井变成了一次次舒畅的一日游,游动的“石油红”穿梭在蓝天白云之下,绿草鲜花之间,有水鸟惊飞盘旋,蝶飞蜂舞,虫鸣蛙噪;冬季里,一场大雪过后,银白色一统天地,走在巡井的小路上,歪歪斜斜的脚印变成了一个长长的诗行。无论是你单独还是结伴,这里都是一个大大的舞台,任你发挥你唱歌跳舞的特长……
小站像一部书,记载着曾经在这里坚守过每一个人的名字。有像侍候孩子般爱护井站设备的女员工,也有在平凡的小岗搞出技术革新的达人;有在朝夕为祖国献石油的过程中结为连理的,也有因为工作发生意见分歧闹出矛盾的……小站像一部长长的电视连续剧,每个人都在演绎发生在普通人身上真实的故事。
小站一直在,人员却一直在像割韭菜一样,一茬茬地被替换掉。他们当中有退休的,有调走的,曾经管别人叫师傅的人现在成了大家口中的师傅。
有些人离开很久了,偶尔会回厂区参加同事朋友同学战友家的红白喜事,还不忘打听一下,曾经在一起工作的谁谁谁,过往的一切都化成了回忆,都积淀成了甜蜜。
这个小站,给过他们太多太多难忘的回忆;这个小站,曾是他们赖以生存的家!
作者 第七采油七厂宣传部 刘广地
编辑 杨帆
责编 张靓
审核 张卫红 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