纷繁世界里,如何返璞归真?越来越多的人选择阅读作为享受闲暇、丰富自我的途径。
走进书店,琳琅满目,网上书城,更有海量图书,如何选择?是阅读反映当下社会价值取向的畅销书籍,还是阅读具有更大普遍性、更多普世价值的经典之作?本期话题讨论邀请4位嘉宾聊聊他们的观点和看法。
本期嘉宾:
胡丽丽 第八采油厂团委书记兼女工主任
周吉娜 井下作业分公司团委书记
姜岸明 庆新油田公司综合办公室副主任兼团委书记
刘雪霏 采气分公司地质工艺研究所规划室副主任
读经典,让稀缺的时间更有价值
近几年,胡丽丽一直负责第八采油厂读书协会的相关工作。关于这个“读书之选”,她和读书协会的小伙伴们曾在群里热议过。
“有的人更喜欢购买各大图书排行榜排名前十的书,认为经典之作大都篇幅厚重、曲高和寡,有的甚至晦涩难懂,且距离我们年代久远,所以大数据时代大家都追捧的书更应该读;还有的员工则认为经典之作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的经久不衰之作,经得起时间的考验,而畅销书籍虽符合当下人的阅读口味,但不一定是精品,所以会选择和孩子一起共读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家国情怀的经典之作。”胡丽丽说,“不可否认,两种声音都有它的道理所在。”
“近年来,国家倡导全民阅读,第八采油厂也积极通过图书漂流、悦读联播、读书分享会等活动,培养员工的读书兴趣,丰富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促进基层文化建设。”同时作为采油八厂团组织的负责人,到底该为员工推荐和购买哪些书籍?胡丽丽的观点是:“建议多读经典。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要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多知其所以然’。”
她为大家列举了三点原因:“在开展读书活动中,经常会和青年一起选书、看书、讨论书,我发现青年人大都追求进步、成长,但也有急功近利、心浮气躁者,期待通过看一本畅销的‘成功学’或‘心灵鸡汤’,让自己变得深刻,然后获得成功,有着这种想法的人往往事与愿违,从此认为‘读书无用’,不如‘游戏人间’。如果选对书,涵养浩然之气,做人做事的思维方式和格局就会不同,我相信结果也会大相径庭。”
“第二,同样把时间花费在一本书上,我们一定要去读能给自己带来最大价值的书。这种价值可以是直接的经济产出,但更多的还是思想层面的价值。油田员工每天有一半的时间用于工作,业余时间极其有限,能用来读书的更是稀缺,而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太多值得阅读的经典之作,这些书往往倾注了作者毕生的精力,比如经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真可谓‘一生只为一本书’。”
“第三,市场经济、网红经济、流量经济等利益驱动下,出版方、作者、推荐人、营销机构、销售终端等等,为了赚钱会夸大一部分书的价值,导致了一些畅销书籍‘含金量’低、‘含水率’高。我们穷尽此生也难以把大师们用生命写就的书读完,与其花费时间从良莠不齐的畅销书籍中挑选所需,不如把精力都放在阅读经典上,经典之所以历尽十年甚至数千年仍然流传,必有其穿透灵魂的价值。”
“读书是我们认识和把握世界需要经常进行的一种重要活动,更是一种生活方式。”胡丽丽非常喜欢英国哲学家培根在《谈读书》中的观点:“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聪慧,学习数学使人精密,物理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高尚,逻辑修辞使人善辩。”她还深信:“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经典之作和畅销书籍,如何选择?我想应该辩证地看待。”在周吉娜看来,经典之作往往历经沧桑变化,被一代又一代的文明审视筛选,是经过漫长时光沉淀,得到公认并流传下来的文化精粹。“无论是其优美的文字,还是蕴涵的哲理,都让我们禁不住感叹和赞颂。读这样的书籍,让我们了解到,在那些不属于我们的时空里,某个国家、民族或某类人的思维、观点和逻辑,让我们感受到不同的文化魅力。”
“有些人觉得‘经典’有些晦涩难懂,或觉得它们老旧过时,以现代人的视角看经典之作,它们难免有无法忽视的局限。”从另一个角度看“经典”,周吉娜说:“纵然历史总有惊人的相似,再贤明的圣人、再睿智的学者,在落笔的那一刻也无法预知此后世界的发展变化。所以,我们也不能一味沉浸在经典之作里,还需要抬头看一看周遭世界的人和事。”
“畅销书籍多是时下最受关注的行业和观点,有最实用的科技资讯、政治理论、生活百科……有最符合时代特征的文学风格和语言特点,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有更强的指导性,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经典的局限。”反观畅销书籍,周吉娜也看到了它们的两面性。“随着时间的流逝,再先进的科技和观点也会有被更新和替代的一天,这些畅销书籍终归难逃‘过时’的命运,它们也将被重新审视和筛选,最终消失或成为新的经典之作。”
“该读经典还是该读畅销书籍?”对于这个“选择题”,姜岸明首先想到了一个故事:西晋太康年间,当时的首都洛阳出现了一种现象:人们纷纷涌上街头,争相抢购纸张。各“文具店”纸张库存相继告急,小范围内出现了通货膨胀,原本每刀千文的纸,身价暴增,价格成倍上涨,这不但促进了当地的GDP增长,而且还衍生出一个成语:洛阳纸贵。
“洛阳纸贵,是因为一个叫做左思的文学家写了一篇《三都赋》,人们竞相买纸抄写这个‘网红爆款’。就当时的影响力来说,《三都赋》绝对是超级畅销书籍,时至今日,它依旧是经典的文学作品。”在姜岸明看来,文学作品可以用语言、形式、文体去分类,而仅用“经典”和“畅销”去分类,则很难明确区分。对于读书,经常有人给出建议:要读经典。“经典当然好,却未必适合每个人。”姜岸明说,前几年有一个关于经典文学的网络调研,结果在‘怎么都看不下去的经典’排名中《红楼梦》《基督山伯爵》等名著高居榜首。”当然,这样的佐证并不是在反对“经典”,而是引发了一种反思,:“一本书除去它自身阐述的道理之外,不应该被人为的地贴上标签,尤其是‘经典’或是‘畅销’这样的标签。”
“我们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这源于我们想通过知识的力量战胜对未知的恐惧,因为对这个世界的了解越多,我们的恐惧就越小,我们的祖先一直通过图腾来战胜恐惧,直到书籍的出现,祖先‘开蒙’了,恐惧消失了。”姜岸明对于他的观点有着充分而具体的思考,“到底该读什么书?这个问题很好回答:拿起一本书,如果5分钟之内你还无法看进去,就说明这本书不适合你,不用管它是经典还是畅销,不适合自己,就不用看。读书要看缘分,如果一个人和一本书‘对不上眼儿’,那就失去了读下去的缘分。”
“只要一本书让你看得进去,让你有了感悟,有了悲喜的共鸣,有了对逝去的怀念,有了对未来的憧憬,那么恭喜,你这一悟,让书和你都有了‘人间值得’的欣慰。这时,你还会在意它是‘经典’还是‘畅销’么?”姜岸明的感悟背后,有一种对书籍的包容和豁达。
作为采气读书社的负责人,组织读书活动对刘雪霏来说,往往是令人兴奋且充满乐趣的。“在时间的浪潮里,文学作品仿佛是浪花,层出不穷地浮现在航海家的视野中。要如何去定义这些作品?我想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标注。”
刘雪霏对畅销书籍和经典之作的理解是这样的两种存在:畅销书籍是在一段时期内受到热烈好评的作品。就好像一个猛然拍上岩石激起一阵惊涛的大浪,令人惊艳,引人注目。它可能会随着时间的消磨,热度渐渐褪去,然后被新的一波畅销书籍掩盖光彩,随即退出人们的视野;而经典,是读者对作品经久不衰的热忱。它更像是暗藏汹涌的洋流,无论在怎样的时刻出现,波及到何处的海洋版块,势必都会带来强大的能量和冲刷。那是对心灵的洗涤和净化,因此耐人寻味,它的美好不会过期。
“我想不如思考这样一个问题:畅销为什么会成为畅销?经典又凭什么会成为经典?不论是一时还是一世,那些读者对畅销书籍的热情究竟是被什么点燃的?”刘雪霏凡事喜欢追溯到本质。
“盘点那些上榜佳作,它们都具备同一个特点:好书之中必见真义。这真义包含了万物运作规律——真相,也包含了人类一切行为的终极目的——爱。因此,凡是道出了‘爱与真相’的作品,都会在读者心中留下美好的感受。”
选择畅销还是经典?刘雪霏用了一个象征来隐喻:“就好像在酒和茶之间去选择,我更愿意用品鉴的方式去体会二者各自的魅力。不论是好酒还是好茶,于人而言,皆是可遇而不可求的缘分。”
编辑 杨帆
责编 张靓
审核 张卫红 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