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是“常有理” 桐,小妞一枚,只有三岁,然人小鬼大,到哪儿她都占理,惹我这当妈的只想喊她“常有理”。 “爸爸,你别唱了,别影响我休息!”桐扯着嗓子冲爸爸喊道。 爸爸最近迷上拿手机K歌。沙发上,人家正在忘情地高唱。 “爸爸,别唱了!太吵了!爸——爸——” 桐在干什么?她在休息吗?并没有,她只是和妈妈坐在餐桌边玩儿。但是,两岁多的她知道,我不想听,我想休息,你就不能唱。不想让你唱,理由就得充足,就要说得让你立马无法再唱下去。哈哈,是唱歌重要,可我这个宝贝女儿休息更重要啊?!制止别人,俺有一套。 这就是我的桐,连我这个当妈的都自愧弗如,这个小小的人儿,口齿伶俐,思维敏捷。 某日,说起吃饭。 桐说,我多吃饭就长大了! 桐桐长大了就可以给我们买好吃的了。姥姥说。 妈妈趁热打铁,感恩教育要跟上,桐桐要给姥姥姥爷爸爸妈妈,还有奶奶爷爷买好吃的。 姥姥姥爷把襁褓中的小婴儿带成这能言巧辨的常有理,当然要买的;爸妈不用说,天然亲近,自然要买。可尽管爷爷奶奶从小没有带桐,她小小的世界不乏爷爷奶奶的疼爱,我得让孩子明白,跟爷爷奶奶也是一家人呢。 不,太多了!那样我就累趴(下)了!桐特别认真地说完,咧开嘴,要哭出来了,一脸的悲伤。仿佛,真受了莫大的委屈。 桐的逻辑,买那么多东西,我要挣多少钱啊?那我岂不是就累趴下了? 那你给谁买好吃的? 姥姥姥爷,爸爸妈妈!果然在我意料之中。 桐,你看,那个腰鼓还是奶奶给你买的,奶奶可喜欢你了,在老家的时候…… 我努力地搜索着桐在爷爷奶奶那里享受的疼爱,怎奈,我眼前这个小人儿眼下也不过才三岁,这两年疫情反反复复,回老家的次数也受限,上一次见爷爷奶奶还是去年国庆节,两岁三个月的时候,去奢求一个两岁的孩子对不常见的亲人有多深的感情,我不是自己难为自己吗?哎,缴械投降吧。谁在孩子身上付出的时间多,孩子自然会更愿亲近。人之常情,在“常有理”这当然行得通。 “常有理”小朋友虽只有三岁,但,经常,她会给你带来恍若“小大人”的感觉,表达能力出人意料地强,反映之敏捷让人应接不暇。 “你这个妈呀!”看到我推门进来,桐说。 “妈妈怎么了?” “你别当老师了!” “为什么呀?” “你当老师天天都是在学校。回来这么晚!” 说这话时,桐不动声色却不容置疑。 关于喜欢新家还是原来的家,桐和爸爸有这样一段对话。 桐,你喜欢格林还是新家? 新家。 新家房子太小! 妈妈在厕所,我都开不了门。可是新家有电梯,有游乐场。 这理由,杠杠滴,妥妥地把爸爸说服。 桐正在电子手写板乱画,冲着我们喊:我要学习,不能打扰我。 你学什么习啊? 我要写文章。 你跟谁学的? 跟你学的,正学习的时候,不能打扰。 一会儿,声音又起。 好了,我完成了,可以打扰了。 我的神!什么是文章,你会写字吗,还写文章!你是什么时候学会了打扰这个词的。真真让妈妈开了眼界。 关于分享,“常有理”小朋友努力地掩饰着人性的自私。 妈妈买回来一盒蛋卷。桐打开一包,哇!酥脆香甜,一口气下肚。那个满足啊! 桐,爸爸回来了,快去让爸爸也尝尝你的蛋卷。 爸爸不爱吃甜食。 天爷,这是一个多么细心的小丫头!平日里,爸爸拒绝吃甜食说的话全部被三岁小娃接收。 桐,这个蛋卷是咸的,不甜。快去给爸爸拿一个。 爸爸不是不吃吗? 爸爸没有说不吃,好东西要分享。 这个自私的小娃,此刻已经意识到,不拿出一包似乎没那么容易过了这一关。 桐跑过去,拿给爸爸一包。等爸爸撕开,爸爸,你到底爱不爱吃甜食? 反复确认,只因,那蛋卷太好吃,这人性太自私。 说到自私,你还会听到:爸爸,你不要吃玉米,明天早上我还要吃呢。 桐的世界,“常有理”的逻辑,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让你在啧啧称赞之时,也思虑良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