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不上理念,只是我个人对于教育的一些看法。因为做督学工作,这两年也去了不少学校,接触了一些非常有思想、有智慧的校长、名家,他们对教育都有比较系统、完整地解读,比如郑州一中的自主教育、九中的“中教育”、相城实中的“尚德教育”、南山央校李庆明校长提出的“田园教育”等等,提法不同,但其内核都指向教育的本质---以人为本,因材施教,让每个孩子接受适合的教育。如果让我把对教育的理解和追求也用几个关键词来概括的话,我觉得“遵循本心 养性励行”比较贴切,“遵循本心”即遵循教育规律和生命成长的规律,呵护教育生态的多样性,让每一个生命自然生长;“养性励行”即坚持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让学生在每一个教育活动中涵养性情,发展个性品格,积蓄厚积薄发、志高行远的能量。
教育管理对于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内涵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俗话说,管理出效益,管与不管不一样,精细的管与粗犷的管也不一样,做好教育管理,我觉得要从以下几点入手:
一、文化认同是前提
追溯到词源学,文化有多种寓意(耕种、练习、居住、留心、敬神等等),其中“耕种”和“敬神”最贴切,“敬神”衍生出文化的形上纬度,是我们终极追求的价值观念,内隐于师生的思想意识;“耕种”衍生出文化的形下纬度,外显于师生的行为举止中。做好管理,首先要建立文化认同,人本管理也好,民主管理也好,要对管理理念进行顶层设计、系统梳理,并多种形式宣介,直至深入人心,用管理文化来凝心聚力,使全体教育同仁“同道相行、同行相顾”。
二、建章立制是保障
有了文化认同后,接下来要建章立制,完善各项教育教学工作的运行机制、监督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用制度去管理就可以让各项工作得以规范,各种行为得以约束。目前,我们全区正在推进学校章程建设,章程上承国家基本法律,下启学校各项规章制度,可以说是学校的基本宪法,依据章程进行教育管理是推进依法执教、依法治校的有效举措,也是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客观要求。
三、专业引领是核心
“管理”不仅要“管”还要“理”,如何“理”,我觉得专业引领特别重要。比如课程建设,有的学校做得有声有色,有的学校几乎是一片空白,区别在于课程领导力,课程的开发、实施、运行、评估等等各个环节都需要管理、引领。比如当我们的课程体系足够完善时,管理者就要考虑课程结构内部的架构和关联问题;当课程团队发展比较成熟时,课程建设的重心就要由依据教师的特长开发课程,转向依据学生多元发展的需要和“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要求去开发课程。所有的教学管理都需要专业引领,不是布置完任务让老师执行就可以了,我们还要反思老师做过后,我们帮他们提炼了多少?总结了多少?助推了多少?发展了多少?
四、问题改进是抓手
如果说文化认同是教育管理的基础,建章立制是保障、专业引领是核心,那么问题改进就是做好管理的具体抓手。管理要从常态教育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解决入手。比如督学工作,目前国家正全面推进“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创新县”创建工作,上个月经省督导办推荐,我们区也积极申报了,申报材料主题即《实处着力 常态出新》—基于问题改进的督学工作实践与思考。因为在具体工作中,我们也确是这样通过一个个问题的改进把工作抓实做好的,比如以往督学选聘,我们都是同区域内校长任督学,有思想顾虑,发现问题不好意思说;另外,人员不好组织,校长都很忙,经常请假,影响了整个督导评估效果。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公众媒体发布公告,面向社会公开选聘督学。通过公开选聘、择优录取、专家领衔的选聘机制解决了有人督,有能督,敢于督的问题。再比如说,国家对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提出了五项基本职责,但是这些要求是宏观的,不好去具体落实,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对国家标准进一步细化扩容,提出了“五抓五促进”,(抓执法,促规范;抓问题,促落实;抓协作,促均衡;抓典型,促发展。)这个标准除了依据国家督导部门的要求外,也结合了当前教育改革工作的重心和我们区域教育发展的实际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