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招成绩成为这几天火热的聊天话题。今年中招成绩,没有体育学科的参与,大家都说成绩拼的就是孩子的勤奋。孩子如何在初中三年变得情绪稳定,成为勤奋者,谈何容易。很多小学成绩优秀的孩子,进入初中后,不能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认知,成绩一路下滑,直到彻底丢失了自信,而任我行。眨眼三年过去,中招成绩的分水岭,决定未来高中的进出。 一个快速适应中学学习生活的孩子,注定是在小学阶段养成意志坚强,环境适应能力强的性格。不为外界错乱因素所困扰。通盘来看,孩子进入中学,各个时段的作业更紧张,作业量也逐渐增加,老师也不会像小学老师那样去哄你、逗你,而是让孩子突然觉得有点“冷酷”。这些青春期的孩子,他们都有自己判断老师的自我标准,只要老师稍有不对某人的那个小劲头,就会从内心排斥老师,不喜欢老师的课堂,课堂什么也听不进去,成绩自然下滑。看似这些问题,都是发生在学校,其实不然,家庭中妈妈的角色成为重要突破作用。中学生的妈妈,一定要在孩子小初衔接的时候,自己也做好心理预期的小初衔接。父母的小初衔接心理、行为变化,更能直接影响孩子在初中学习、生活的三年状态。 首先,父母的角色要从平衡,逐渐倾斜。小学时段,妈妈的陪伴更多于爸爸,到了中学,妈妈,尤其是男生的妈妈要更快地发生心理认知,行为转变,孩子从身体、心理都已经不再是小孩子,他们在变成大人的青春阶段,第一个练手的对象就是父母。所以,妈妈要主动往后退,除了吃喝问题,基本可以完全放手,让爸爸角色多多上场。比如,抽时间陪伴孩子做体育技能训练,带着孩子走进自己的朋友场,让孩子看到成人的男人世界到底是什么?爸爸哪怕什么也不讲,孩子在自己的观察、倾听下,自然会形成对成人世界的认知。只有孩子不好奇,有了了解后,他们青春期的躁动才会找到合理、合适的出口。女孩子当然也一样,需要从爸爸那里获得更多的安全保护技能,获得更多的安全感。妈妈只要静静地、默默地观察自己的孩子,看看什么时候孩子情绪有波动,再通过孩子同学、老师迂回先了解孩子,而不是没有缘由和片面的批评。站在孩子的立场,思考孩子的行为,一切行为都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对于孩子在中学的任何情绪,都要疏导,而不是堵。就像治水一样,另开渠道疏导,而不是一味深挖、堵塞。家长的小初衔接,就是推出孩子的思想抉择圈,给他们自行解决问题的机会。孩子把自己当大人,我们家长也要把孩子当大人一样来沟通,当朋友一样来沟通。虽然孩子在父母面前永远是孩子,但是青春期阶段,他们就是大人,不是孩子。 另外,家长在任何条件下和老师的沟通,都要规避开孩子的视线、听力之外。默默地关注,胜过当面的情绪发泄。当然,也不是说孩子犯了错误,也不多管。而是要在原则的“唠叨”里,给孩子立规矩。 一个主动和孩子一起适应小初衔接的父母,会给孩子创造和谐、宽松的三年初中生活环境。孩子的未来,永远和父母息息相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