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一位多年从事六年级数学教学工作的我,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六年级任教时间的延长,难免出现了“倦怠”,并且出现了思维固化,不求创新。但今年这届学生,在《圆的面积》这一节课,给了我重重一棒,让我顿时惊醒,让我明白了“经验丰富”的我也绝不能小瞧了“他”—我的学生。
在《圆的面积》这节课中,对于“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教材上只给了一种将圆转化成近似长方形的推导过程,然后根据近似长方形的长和宽与圆的关系,利用等积变形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我想,这部分可以让学生先自学课本,根据课本上的提示不难完成公式的推导过程。但是自学的结果,并不是我想象中的“整齐划一”,而是出现了博你眼球的“亮点”。
亮点一
一个学生是这样想的:从课本67页的示意图看,把一个圆分成若干偶数等份,剪开后,用这些近似于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拼一拼,我感觉拼成的不是一个近似长方形,而像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如果真的是拼成了一个近似平行四边形,同样可以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从图上不难看出,这个近似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圆周长的一半(πr),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圆的半径(r)。因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所以圆的面积=πr×r=πr2。
亮点二
一个学生是这样想的:课本67页上有这样一句话“把圆分成若干偶数等份,剪开后,用这些近似于等腰三角形的小纸片拼一拼”,也就是说根据极限思想,分得份数越多,分得的每一份越接近于“等腰三角形”,那么我们就可以把圆看成是若干个等腰三角形的组合体,利用分割求和法同样可以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从图上不难看出,每一个等腰三角形的高等于圆的半径(r),所有三角形底的总和等于圆的周长。如果我们假设若干个等腰三角形的底分别为a1、a2、a3…an。根据三角形的面积=
×底×高,就可以知道圆的面积=
a1r+
a2r+
a3r+…+
anr=
r(a1+a2+a3+…+an)=
r×2πr=πr2。
从这两个同学的推导过程告诉了我,我们真的需要用“发现的眼光”看待问题,抓住每一个关键词,用创新的眼光和思维方式解决问题。说实话,亮点一最近两年倒是给学生提及过,但没有细讲,可能还是没有从学生的发展出发,而是从应试的角度授课。至于亮点二,我是第一次接触,这位同学的“博学”告诫我“经验丰富”不见得就是一件好事儿,“经验丰富”有时也可能等同于“思想陈旧”、“思维固化”。当时真正让我体会到了“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今后我要时刻告诫我自己,每个学生都不是,也不可能是你眼中懵懂无知的“小屁孩儿”,他同样可以有着让你瞠目结舌的独特见解,他同样可以给你出其不意的惊喜,他同样可以给你的教学成长助一臂之力……总而言之,不要小瞧了“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