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孩子开放的世界和自由
——读《第三只眼看教育》有感
前阿根廷国家图书馆馆长、著名诗人博尔赫斯说的:“如果有天堂,那里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的确如此,想一想自己高中时,每个周末可以休息的时候,到新县城,自己最喜欢的事就是跑到新华书店选一本自己喜欢的书,静静的去读,这是最大的享受。而现在呢,我们还能找到图书馆吗?可以找到开放的,可以自由阅读的图书馆吗?甚至新华书店就已经越来越少了。
有时候,不免怀疑我们这个社会到底是在进步还是在退步呢?从经济上来说,从物质上来说,我们比30年前富裕了很多,我们也脱离了物质上的贫穷,人们也有了充盈的物质生活,但是我们的精神好像并没有跟上物质发展的步伐,有时候不免陷入空虚。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现在走在街上去逛书店的孩子越来越少了,去逛网吧和游戏厅的孩子越来越多了,你在路边校园里读书的孩子越来越少了,一手拿手机沉迷网络游戏,不能自拔的孩子越来越多了。物质的便利,信息的发达,给我们带来便利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烦恼。孩子沉迷于手机,离不开手机,沉迷于网络,仅仅是因为孩子的原因吗?
不知道,大家注意到了没有,小时候,每一个乡镇都有的新华书店,现在已经在县城屈指可数。新华书店的空间越来越小,可以自由阅读的地方越来越少,一方面是摆放整整齐齐的蜜蜂,严严实实的书籍落满了灰尘,一方面却是无处可以读书的孩子,只能让自己流浪在街上,留恋在手机上,沉迷网络中。如果我们能够营造读书阅读的氛围,如果能够给孩子开放的世界和自由的空间,那么,孩子还会沉迷于网络,手机呆在家里,不出门吗?在怪孩子的同时,是不是反思一下我们的这个社会呢?
公共文化社会服务是应该跟得上的,我们应该让图书进校园,图书进社区。让孩子可以有一个精神的归处,可以有一个心灵释放的空间,可以自由的阅读,可以读自己喜欢的书,可以静享书香满目,可以有思想的河流。
曾经有一篇报道,文中讲述的是福建宁德市寿宁县竹管垅乡竹管垅村的一个叫刘石江的60岁老人,他从1974年开始就创办了一个“刘石江农家图书馆”,这个农家图书馆至今已走过了43个春秋。
就是这个农家图书馆,现在竟然成了孩子们放假的时候最热闹的地方,每年假期,孩子们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在这里度过的。所以不是孩子不爱阅读,只是我们没有给他自由的阅读的空间,没有给他提供阅读的场所,没有给他阅读的书籍。
伟大的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有爱迪生。”有可能被我们挡在图书馆门外的,就有未来的瓦特、牛顿、爱迪生。所以让我们多一些公共服务空间,在这上面不定于投资,让我们的孩子有一个自由的阅读的空间,让我们的下一代能够在知识的海洋中间构建自己学习的体系,培养自己的学习能力,有自己学习思考的空间。
为了让孩子的未来更阳光,更美好,请让我们多一些公共的投入,多一些开放的空间和自由,让我们的孩子可以在这美好的世界里自由成长,成长为他们该成长的样子,这个社会需要的合格的优秀的人才。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