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阳登嵩山随想 是该出门走走了。7月末的罕见大雨,8月初卷土重来的新冠疫情,让我们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人是需要亲近自然的,晒晒太阳,看看流云,吹吹风,哪怕淋淋雨,也让浮躁的心沉静。走进山林,摘下一片泛黄的树叶;俯下身子,去嗅一朵野花的馨香;走近河边看水中游动的鱼虾,掬一捧清凉;行走在田间的路上,去惊飞草丛里一只秋后的灰色蚂蚱。种种欢欣都能让一成不变的生活多一丝雅兴,多一份清新的诗意。 周末更兼重阳,不妨登高望远,天有一丝阴冷,淅淅沥沥的雨变得有些凌厉,但我们雅兴未减,去天地之中的嵩山走走如何?此时的嵩山该是什么样子,我们不知。在这个季节,总该别有一番景致。 目的很纯粹,就是登高,就是要走进山林,在一片森然与静穆中触摸自然的心跳,去观山的眉峰,去看水的眼波,去感受树的呼吸,去聆听鸟的欢歌。 驱车直到缆车处,此时雨歇,天公真是作美,美哉!心里也愈发明丽,尽管没能看到云层里的太阳。天空中的云朵低垂,似朝雾夕岚绕着山腰或山尖,凭添几分仙气,踏上山巅会邂逅何方神圣,在烟雾氤氲处与自己对语有何不可? 登上缆车,两千八百多米的索道指向远方。缆车便悠悠荡去,四周景色一览无余,从山谷到山顶,是一片林子的海。高树低树,俯仰生姿,密密匝匝。已是深秋时节,在秋雨的浇洗下,树叶明艳的亮着。只有个别树木顶上的叶子微微泛出些红色或是淡黄,其余便处处流碧,处处叠翠,当把这一汪碧海都踩在脚下的时候,心湖竟也荡出绿波来,你可以眯了眼,尽享这无边的绿意,让它随意的漾出圈圈涟漪。 下了缆车,一脚跌进山林,清新的空气唤醒的不仅仅是嗅觉,感觉每个细胞都在感应着这丝丝缕缕环绕的清爽。“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这诗便从心底生发,溜出你的唇齿间。你伸了双臂,要把什么揽入怀中?其实你并不知道。你朝向四面八方,似乎什么都没拥到,其实你知道你已经拥个满怀。 开始的山路很平坦,雨水还未晾干,湿湿的,偶有凹凼,满满一凼水,明净的闪着波色。有风,疏条交映间叶子随意的飘落在山路上,绿的、黄的、半绿半黄,不禁吟了“解落三秋叶”,又吟“落叶如秋霖”,总觉得此时这景与这些诗句很搭。秋来,风起,叶落,禅意,有多少人又能理会其中的含义,我虽不信佛,但有时也会有那么一点朝拜。而此刻我的背后就是禅宗少林,——一个名震八荒之地,一个将禅意诠释的最为通透之所。该怎么去看待这一枚枚落叶?那个曾经面壁的达摩,看到落叶时想到的是叶落归根,还是期待下一个轮回?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这个世间,有很多东西,虽不是我所能拥有的,但至少,我还能在剩下的日子里,捡拾一些残留的回忆? 往前走,山路开始变得崎岖而逼仄,依着绝壁,因势而凿,若不是边上的栏杆防护是不会走得从容的。不久便到书页岩,悬崖峭壁,如刀砍斧斫一般。白亮亮的石壁齐齐的码在一起,像极了一本本巨书,这是宇宙之书,这是天地之语。这书本记录了大禹治水的传说,这书本记录了周公测景台为测日影定地中而建的土圭,这本书记录了元代天文学家郭守敬所建的观星台见证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历法--《授时历》的测量演算历史,这本书记录了武则天“登”嵩山,“封”中岳,大功“告成”,这书本更记录了辉煌一时,泽被后世的程朱理学……想那武则天来此封禅 投那金简之时可曾想那争伐的王朝盛了又衰,衰了又盛,那川流的人群来了又去,去了又来,只有这千仞之壁惯看云卷云舒,树枯树荣,听松涛阵阵,星月呓语。山河不变,四时交替,亘古如斯。 峰回路转,竟真个出现了《醉翁亭记》里面的情景,“渐闻水声潺潺”,这水声在空旷的山间显得尤为清晰可辨,循声望去,好想看到一股清泉飞泻而下,虽不必像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壮观,但也要似一条白练,溅玉抛珠一般。可它完全不解我意,走近才发现它隐于岩缝,又被矮树掩映,若不是它跌落谷底发出的声响,你很难发现它的存在。谷底的一汪潭水在默默诉说着它曲折前行的故事。我听到了它的絮语…… 继续前行,几只乌鸦在头顶鸣叫,仰面看时,几个黑色的影子已飞过山头,消失在林子深处,让人徒生一串难以琢磨的情绪,莫名的冒出《西游记》的台词,“这荒山野岭的”,明知与当下极不匹配,但还是在一瞬间掠过。在它们渐飞渐远中,一颗心如空旷的山谷一样沉静、澄净。再看,空阔之上,天苍茫得无边无际。空中竟盘旋着一只鹰,虽然不断振翅,却看不出在飞,好像一直停在那里,像一只放尽了线绳的风筝。这是吴均所谓的“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吗?我不知,但此时这只鹰于天空的空阔,群山的苍茫,山谷的幽深,其形之小、其力之微,成了无声的天启,让人懂得敬畏,懂得内敛。 走上祈福台,任山风吹去脸上的汗水,让它吻遍每一寸肌肤,一种舒爽满溢到四肢百骸,远处三皇寨在绝壁之上隐现,过了前面的吊桥我们将止步于此,那儿成了一个神秘的存在。 都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我做不了仁者,也做不了智者,只愿能像风一样自由。 走下祈福台,踏上吊桥,我拥抱了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