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琵琶行》那篇序
近来,重温、诵读《琵琶行》,读其序,有点滴感悟,就想写下来,不当之处,请博友批评指正。 《琵琶行》是唐朝白居易的名篇,其序主要是白居易为《琵琶行》写个序言,交代了琵琶行写作的经过。其序为“元和十年,予左迁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湓浦口,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问其人,本长安倡女,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年长色衰,委身为贾人妇。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予出官二年,恬然自安,感斯人言,是夕始觉有迁谪意。因为长句,歌以赠之,凡六百一十六言,命曰《琵琶行》。” 作者从元和十年起笔写起,那一年他被贬九江郡司马,“明年秋送客盆浦口”,站在去年来写今年的事情,就是从元和十年来写元和十一年的事情。缘何从元和十年写起呢?那说明元和十年非常重要,值得强调,值得铭记,那年发生了一些事情值得回顾。 “元和”是唐宪宗李纯的年号,从806年到820年,唐宪宗是唐代有作为的皇帝之一,被称为“小太宗”,大唐帝国能够和唐太宗李世民相提并论的没有几个,唐宪宗统治时期,飞扬跋扈的河朔三镇主动归顺朝廷,唐宪宗又趁势用军事手段消灭了几个不称臣的藩镇,大唐的一片中兴的气象,因此被称为“元和中兴”。其实,唐宪宗的政治并非清明,后来很多人分析说那是机遇。其实,生活在元和的人还有很多,我们比较熟悉的有:永贞革新失败后被贬的二王八司马中,被贬来贬去的刘禹锡、柳宗元,就是宪宗上台后打击的对象;杜甫的灵柩由其孙子从湖南前往河南老家也是元和年间的事,途中遇到元稹,为杜甫写了篇墓志铭,让杜甫名扬天下;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就是上书进谏反对宪宗迎佛骨,很遗憾,不幸被韩愈说对了,佛祖没有保佑宪宗,在元和十五年就薨了,还是被宦官毒杀。 具体到元和十年,作者支持宰相武元衡,而武元衡主张强势对抗藩镇,一统大唐帝国,得罪了藩镇,因此武元衡被刺客当街刺杀。一个国家宰相当街被杀在任何时代都是大新闻,当时震惊朝廷。但是,有些人不愿意去缉拿真凶。白居易上了奏章,多说了几句话,就因越级言事被弹劾了,就被贬了九江郡的司马。司马名义上是负责一个郡的军事,其实是闲职,和苏轼的团练副使差不多。这件事对白居易来说真的事很冤啊! 他开篇写元和十年,应该就是在提醒自己前年这个事情。客人来,那是高兴;送客的时候就有点伤感了。白居易也是这样的,送客喝的酒应该不少,“醉不成欢惨将别”,怎得一个惨字了得,当然也许有所夸张。忽然“闻舟中夜弹琵琶者,听其音,铮铮然有京都声”,一听有人弹琵琶,比较高雅的,听声音还有帝都的,尤其在一个偏远的地方,听到一个熟悉的声音,那一定是非常的惊喜。更重要的是,这位琵琶女是专业水准,“尝学琵琶于穆曹二善才”,用现在的话说是名师出高徒级的网红人物,弹琵琶的水平那一定是大师级的水平。 白居易得知那应该是非常高兴的,于是“遂命酒使快弹数曲,曲罢悯然”。本来是想让琵琶女快弹数曲,高兴一下;结果,想不到的是“曲罢悯然”,高兴不起来啊!有人说“曲罢悯然”中“然”,应该为“默”,就是“曲罢悯默”,一方面非常同情琵琶女,另一方面感叹自身,默不作声、无言以对的意思。很多人认为,“曲罢悯默”更合适,这样不仅有同情,更多有的感叹自身。 为什么呢?因为琵琶女“自叙少小时欢乐事,今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白居易同情她的身世——曾经那么辉煌,名冠京城,倾国倾城;如今的漂沦憔悴,转徙于江湖间,前后的差距,或者说是落差,让白居易非常同情她。这和白居易年少成名何其相似啊,满腹的经论、满腔的抱负,如今直落的江州司马的闲职,英雄无用武之地啊,引起了感情的共鸣,照应后来的“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感觉,所以说“曲罢悯默”,更能表达感情共鸣。 于是,白居易就说自己的事情,“余出官二年,恬然自安”,他是不是“恬然自安”呢?肯定不是,心里本来就不太舒服。今天,枫叶荻花、茫茫江面、送别客人、月映江中、形影相吊,又是一曲沉浸自身凄凉身世经历、糅合了高超技艺的琵琶演奏,于是又勾起自己被贬谪的伤感。其实,他被贬的伤感,前后是相通,他要是不特别在意的话,就不会在开篇特意点名“元和十年”这事了。所以说,他在心中是一直过意不去的,大堂的才子跟琵琶女感情有共同之处,听完琵琶女的演唱,自己这两年压抑的感情有了宣泄和共鸣的地方,也更加深刻的理解了琵琶女的遭遇,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于是“因为长句歌以赠之”,有了白居易的千古名篇,既是写琵琶女,又是在写自己,琵琶女的艺术形象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哭的最厉害的江州司马也成永恒。 多想穿越一下,去感受一下大唐才子一挥而就写成《琵琶行》的文采飞扬,去欣赏一下那场哭的稀里哗啦的琵琶绝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