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有欲则无刚,刚则不屈于欲 --读《阿Q正传》有感3 在非洲的原野,有一种花,它色彩斑斓,芳香扑鼻,路过的飞虫往往经不住诱惑,纷纷扑上去贪婪地吸食花的汁液。其实这种花,分泌的是一种毒液,而且它的花瓣能开能合。如果它的黏液将贪吃的飞虫粘住后,花瓣会悄悄的合拢,这些小飞虫自然成了花的腹中之物。 世间百态,物欲横流,有多人少能够把握住诱惑不为所动?又有多少人会因此而迷失自己? 阿Q在酒馆门口见到小尼姑,用手拧了小尼姑的脸,对小尼姑进行了一番欺辱后回到居住的土谷祠。阿Q将到而立之年,还孤身一人,他想起了小尼姑对自己得诅咒:“阿Q,你断子绝孙。” 阿Q连赵家的女佣都敢调戏,这在赵家看来就如同于造反。阿Q不但被秀才拿着棍子打,而且还付出了经济代价,最后连自己的破棉被都当了,才付清了赵家提出的赔偿。 阿Q使自己本就困难的生活更加的贫困,因为没有人再雇佣阿Q,走投无路饥寒交迫的阿Q只好离开了未村。 阿Q似乎通过合乎圣经贤传“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想法,使自己的无赖行为得到了超越和升华,俨然一个排斥异端的正人君子,鲁迅先生以这种荒诞的形式揭露了“人有欲则无刚”的古训。 曾国藩曾经告诉世人:“久利之事勿为,众争之地莫往。”但是,人性的定律决定了,自古火中取栗、飞蛾扑火的人层出不穷。 在秦始皇去世后,丞相李斯,与太监赵高联手,伪造遗诏,迫使皇长子扶苏自杀,立秦始皇的第18个儿子胡亥为帝。 李斯和赵高曾经作为秦始皇的亲随,都想操控秦国,想让秦国这条大船行使在自己的控制之下。秦二世胡亥只不过是李斯和赵高用来排斥异己的一把刀,他们先是用这把刀杀了对他们构成威胁的势力,然后再自相残杀。 李斯在与赵高的政治斗争中输了,最终落得个父子被斩首的悲惨结局。与儿子一起临刑前,李斯感慨:为了能够长期得到久利之事、众争之地的私心和贪欲,竟然连昔日父子俩牵着大黄狗去逮野兔的普通生活也不再拥有了。 利益是大家都想得到的,如果想一人独占其他人的利益,自然就成了众矢之的,物极必反,否极泰来,想独占利益,从长远来看,必将失去利益。 刘邦与项羽争霸时,刘邦懂得用分利的方式留住人才,而项羽只知道逞匹夫之勇,当军事天才韩信最初投靠项羽时,项羽只给了个小官做,韩信不满转投刘邦,被刘邦封为齐王,结果韩信帮助刘邦灭了项羽。 智者懂得让出利益,帮助他人达成目标,在利益面前如何取舍,决定了一个人的格局和未来。 古往今来,多少人在巨大的诱惑面前无力招架,身败名裂,不得善终。“战士军前半生死,美人账下犹歌舞”的南唐后主李煜,终日沉溺于美酒佳人,忘情于吟诗作赋,醉生梦死,导致国破家亡。中国第一大汉奸汪精卫,更是为权利诱惑,卖国求荣,而遗臭万年。 由此可见,诱惑足以亡身、破国、灭族,实在是可悲可叹。 人生时时面临着诱惑,小时候,一块糖就可以诱惑我们;上学后,有好成绩的诱惑,好班务的诱惑;成年后,步入社会,有金钱地位的诱惑、荣誉的诱惑、娱乐的诱惑、食物的诱惑,名牌时装的诱惑…… 人世间,晒不干的是海,降不完的是雨,停止不了的是诱惑。 孔老夫子曾经感慨:“我没有见过刚强不屈的人。”有人告诉他:“申枨,就是这样的人。”申枨是谁?是孔子七十二贤之一。而孔子并不赞同,说:“申枨欲望太多,哪能算得上刚强不屈。” 既孔子之后,北宋教育家程子,对于贪欲发表了自己的见解:“人有欲则无刚,刚则不屈于欲。” 一人有私欲,就不会坚强,真正刚强的人,必然不会屈服于世俗种种欲念的诱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