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理利用小组合作,提高
古诗教学效率
——读《上一节朴素的语文课》
有感
王亭 郑州市二七区西胡
垌小学
今天我执教了《惠崇春江晚景》和《三衢道中》这两首诗,本来想着一节课能搞定的,结果拖了两节课。后来看了韩素静老师的《上一节朴素的语文课》,突然明白了这节课失败的地方以及怎么改进。古诗学习,对于孩子们来说除了在理解诗句上有困难之外,对作品的写作背景不清楚也会影响理解整首诗的感情基调。 《惠崇春江晚景》这首诗在题目的注释中简单介绍了写作背景,也很好理解,当然,这是我认为的很好理解。课上,我启发孩子们从书上寻找答案:“这首诗是写在一幅画上的,叫题画诗,那这首诗是写在谁的哪幅作品上的呢?”这个问题一出,同学们纷纷在课本上找答案,我又害怕有些学生找不到地方,就提醒了一句:“答案就在诗题的注释里。”但是我并没有调查有多少学生不知道看注释。自我反思,我在班级管理和课堂教学中总是被那些各方面都垫底儿的孩子掣肘,做些出力不讨好的事情。比如上学期,费劲千辛万苦辅导后进生,可是还是收效甚微,考试成绩还是非常不尽人意。这学期我需要改变重点辅导的对象,让中等生通过作业和练习真学习、真进步,而不是停留在应付完作业就万事大吉的状态。 找到了注释所在的位置,学生默读片刻,我找了一个程度较差的学生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她回答不上来,我让她出声读注释,她读得磕磕巴巴,感觉她根本读不懂书上的内容、不理解意思才读得不流利,由此可以判断,班里应该有七八个孩子不能读通、读懂注释内容:“惠崇,北宋明僧,能诗善画,这首诗是苏轼为惠崇的画作《春江晚景》所写的题画诗。” 此时我不禁内心烦躁,这么简单为什么读不懂呢?却忘了让学生再多读几遍。这就是课堂节奏的问题,刚开始担心学生不知道看注释而急于告诉他们,后来又因为不想浪费时间而急于让学生说出问题的答案。 课堂预测不仅要预设学生对问题的回答情况,还要预测每个环节可能花费的时间,这样才能保证教学环节从容有序。还有,对于过分照顾后进生而花费的时间,教师要有所取舍,投资都要考虑汇报,教学效果也考虑在一定时间内教学效果的最优化。 本课执教的两首诗诗句都不难理解,班里至少有十个孩子结合注释是能说出诗句大意的,课堂上星宇和文君在老师没有提醒的情况下确实能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这时候老师往往会很欣慰,可是我需要思考的是,怎样教会中间那20个孩子程度中等的孩子呢? 如果课堂一直处于问答的形式,学生可能会感到疲劳,这种情况下可以让学生先自己试着说一说诗句的翻译,然后小组合作,听一听别人是怎么说的。韩素静老师说:“小组合作要保证科学性”,孩子在自己有想法的情况下才有内容可交流,互相听一听彼此的看法,才可能碰撞出思维的火花。 读一本好书就像是和一个智者对话,愿自己能多从这样的智者身上学到好的方法。 |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