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才是最出色的学校

2021-10-07 12:24:40 

             家,才是最出色的学校


今天又一次读到尹建莉老师关于寄宿制学校弊端的文章。主要观点摘录如下:要培养一个出色的孩子,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和自信:父母是最好的老师,亲情是最好的营养品,餐桌是最好的课桌,家是最出色的学校。孩子在读大学前都不应该寄宿。到了高中阶段,寄宿对孩子的负面影响会小很多,但仍然建议最好住在家里。文章还提到,如果寄宿制可以培养孩子的独立人格、自理习惯等等,那应该孤儿院的孩子最优秀。但事实恰恰相反。

这篇文章应该说整体讲得不错。因为寄宿学校里可能什么都有,但没有的是亲情。也正是因为这一点,使得我对让女儿初中就住校,一直心存深深的愧疚。如果说二孩时代的到来,令我最力不从心的就是孩子的教育;那么,最使得我充满自责的,也是愧对女儿的教育。如果只有女儿一个,我应该没有任何问题接送她。可我是独一代,父母年已七旬需要我的照顾,儿子刚刚上幼儿园,也需要我的关心。左右为难,矛盾重重,就是目前最真实的状态。

其实初一上学期孩子的成绩滑坡,我就不想让她住校了。恰好后来发生了找不到带熟食到寝室的肇事者,女儿作为寝室长,必须承担管理不严的领导责任,就借机让她停宿两周。事实证明,家倒是回来了,可是孩子的睡眠时间更少了,都奔波在路上。尤其是中午。还想让她在家吃好,还想她能够午休一会儿。遇到我工作忙,不能按时下班的时候,还劳烦过不同的同事帮忙去接她。短期如此尚可,可是如果天天如是,我真心觉得会崩溃。连累老人也不能好好午休。那个时候儿子还没上幼儿园,午间给姐姐捣个乱简直太正常没有了。所以实验了这两周之后,我对孩子走读失去了信心。

今年儿子上幼儿园了,中午时间相宽松一些。幼儿园的位置和姐姐学校不远,正好顺路,我就又动了不让女儿住校的念头。程老师也一直强调,家里有条件,就不要让孩子住校。也考虑过租房子,但没有那么合适的,因为三代同住需要的户型、楼层都没有很合适的。又想到卖房子,重新买距离优质学校和幼儿园都近的住宅。虽然两边房价接近,置换成本不算太高,可是买与卖都需要周期,不是易物换物那么简单。搬家更是浩大工程,老母亲一听见搬家,头就摇得像拨浪鼓。父亲则强调不要降低生活质量。哎,上有老下有小的困境瞬间展现。

同是独一代的好朋友说,我们不欠儿女的,但我们永远亏欠父母很多,你就别折腾了。

读着尹建莉的文章,真觉得心酸。她说,没有几个父母因为养孩子累死的。可是,作为已近不惑之年的独一代来说,我们首先要身体健康,不能倒下,别说累死自己,而是就连感冒这种小病都不能拖得太久。否则,谁接送孩子?谁辅导作业?谁做家务讲故事?谁照顾父母双亲?有人说,可以雇保姆、请钟点工,是啊,可以,不过掐指一算,还真是“五行缺钱”。去掉住家保姆的工资和房贷,基本相当于一个人的收入没了。孩子们的教育基金、父母的大病储备,去一回ICU,都是一天上万的价格。正因为如此,即便工资不高,也胜过没有啊。其次,工作上的责任心使得自己轻易卸不下担子。那就只有家庭与工作兼顾,把自己转成陀螺才可以吧?职场天花板在哪里都存在,无非是到什么层级、什么时间到的区别。但中年人谁敢轻易说转型?不是我们没有勇气,而是没有这个底气。术业有专攻,就希望孩子们未来有自己的专业,大约这才是实现人生自由的基础。

说了这么多,其实无非就是陈列了自己的实际困难。可是专家不会管这些,他们只需要说出最科学的事实,举出相当客观中立的事例,阐明一个个看似有温度的道理就可以了。当我把文章链接发给先生看的时候,他说,也有道理,但不要被这种道理绑架,关键还是看孩子自身。

现在到处都在讲原生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所有的心理学家动辄都是在原生家庭寻找这个人的童年印记。其实,我挺想冒天下之大不韪地说一句:即便是心理学家自己,又一定能够过好自己的生活吗?做了父母,我们就必须每天满满正能量,完全在实践中一切按专家指导去做吗?学习心理学、教育学,避免做不称职家长,但也要警惕这种善意反而成为“我做得不够好”“我对不起孩子”等各种焦虑的源头。一旦身处焦虑之中,就很难与孩子平和沟通。甚至会产生——我这么辛辛苦苦为你付出这么多,为何你还是不领情?为什么你的成绩还是上不去?类似这样伤害孩子的质疑。如果因为住宿改走读,反而加重了青春期矛盾,那就得不偿失了。

记得暑假,跟女儿一起分析住校与否的利弊。女儿说还是住校好,第一,走读时间太紧张,利用不充分;第二,我不是每周都可以回来吗?不影响咱们的沟通交流,有空我会给你打电话,还可以写“每天写一点”,你就可以了解学校的情况;第三,回到家,我会比较放松,在学校我早早起床,在家就等你们叫,感觉在学校的我更自律;第四,每周一起就两天,距离产生美,我觉得家庭生活更完美了;第五,学校同学都是同龄人,更方便交流。我跟大家相处得很好,觉得挺适合住校。如果我走读,跟我弟上幼儿园时间不一致,虽然都在一条路上,但还是需要你送了这个再送那个,能够结伴同行的机会几乎没有。妈妈,你太辛苦了!早上五点多就得起来做饭,我不到六点就得起床,其实也很累。那天我们是躺着聊天,听到女儿说了这些,我背过身,抹去了眼角滑落的泪水,是内疚,但更多的是欣慰。孩子开始客观辩证地考虑问题了,有些角度甚至是我不曾想到过的。

不由想到邯郸学步的故事。我们读书学习,是为了让自己的人生更丰富,不是为了让自己更多束缚。这也不可,那也不行,没有了自己的主见,失去了理性的判断,那就没有任何意义。再如小马过河,不管别人怎么说,可能都是适用于其自身的道理,而河水究竟是深是浅,能否过得去,还得自己亲自去实践。

这就是我从这篇文章得到的启示。总之,学校、家庭都是孩子成长的环境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们与其总是跟着专家指挥棒跳舞,不如在自己能力所及的范围内做到更好,如此即可。不要苛求孩子,也不要苛求自己。

热门评论
打开郑教融媒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推荐
家,才是最出色的学校 2021-10-07 12:24:40
【舌尖上的美食】猪大肠的美味-洪雪萌 2021-10-07 16:38:07
【舌尖上的美食】猪大肠的美味-洪雪萌 2021-10-07 16:38:07
这世界有那么多人 2021-10-07 17:10:47
我的同事们 2021-10-07 19:52:34
长津湖,血色浸染的英雄篇章 ——电影《长津湖》观后感 2021-10-08 22:43:33
把课堂还给学生 2021-10-10 08:26:57
立足阅读回归文本 2021-10-10 08:24:24
党员爸爸,我的榜样 2021-10-10 08:20:31
生活化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应用 2021-10-10 09:5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