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总是需要一点精神的。我的婆婆为油田兢兢业业干了一辈子,苦却乐在其中,累也心甘情愿。支撑她无怨无悔奉献全部热情的精神动力,就是那永不褪色的爱党情结。
婆婆出生于1940年3月,家中行四。婆婆11岁时,她的爸爸因病去世。一个家庭的顶梁柱轰然倒下,对于没有收入来源的家庭妇女和9个未成年的孩子,就意味着天塌了。家里每天阴云密布。
婆婆知道,像这样的一大家子要是在旧社会,几个女孩儿可能早就被送人了。在这最艰难的时刻,党的雨露阳光,暖暖洒在一家人身上。政府将婆婆的母亲安排到街道工厂上班,每月可以挣二三十元钱;同时给上中学的三个姐姐每人每月9元钱的生活补助。国家的资助使这个家庭又有了欢声笑语。婆婆懂得了,天大地大,不如党的恩情大。从此爱党的种子,悄植于心。
工作以后,婆婆用更钦佩的目光注视着党,用更坚定的步伐跟随着党。1961年,在祖国大西北的长庆油田钻井队工作的婆婆,随石油会战队伍来到了大庆,被安排到水文地质勘探资料管理岗位上。1977年,婆婆调到大庆油田地质处资料室从事石油、天然气勘探资料的管理工作。资料室全年汇交图幅和文字资料近15万份,到邮局外邮资料达500多袋,每天都要进行大量的资料汇交、登记、质检、分发、归档、包装外邮。汇交的资料,部分是用晒图机晒制的,浓烈的氨味刺激得人难以睁开眼睛,婆婆常常一干就是三四个小时。还要协助技术人员查阅资料,平均每天30人次以上。虽然每天忙得像个陀螺,但婆婆甘之如饴,因为爱党已是融入灵魂的一种精神、一种动力、一种激情。人处在一种默默奋斗的状态,精神就会从琐碎工作中得到升华。她仿佛从这一份份资料中看到了一个美丽的新油田。
1988年7月,婆婆光荣地加入了党组织。宣读入党誓言的那一瞬间,她的眼睛湿润了。她下定决心,要为党为油田奉献更多的汗水和力量!
婆婆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珍惜共产党员这份称号。勘探资料管理工作,不仅要懂勘探各专业取资料的工艺流程,还要具有一定的地质勘探知识,又要在宏观上懂得勘探新技术。上世纪80年代后期,大庆勘探引进了CSU测井新工艺,测井图图头长时间没有汉字化,为了尽快掌握各种测井图的识别能力,连英语字母都不认识的婆婆,虚心向技术人员请教,把所有图头中文和英文名称对应打印出来,压在桌子的玻璃板下,反复看图对照,很快啃下了这块硬骨头。
50岁以后,婆婆患上了高血压、膝关节骨质增生等疾病,有一段时间行走都困难,可她没请过一天假,尽职尽责工作到退休前的最后一刻,做到了“在岗一分钟,奉献60秒”。
无数个日子伴着星辰流淌,华发悄染,人已耄耋。婆婆一辈子靠近光,追逐光,成为光,散发光,把她的爱党情结释放在踏实的工作上,成就了平凡中的不平凡。
来源 大庆油田报
作者 水务公司 宋雪梅
编辑 杨帆
责编 张靓
审核 张卫红 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