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淑娟|从员工“午餐”看油田发展

2021-06-16 09:05:04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是一句东北的老话儿。还记得电影《铁人》中,徒弟因忍受不了饥饿做了“逃兵”吗?是的,那是大庆油田会战时发生的真实场景,但今天的油田一线员工不仅不再为吃发愁,反而实现了“最好的一餐在食堂”的目标。从如何解决一线员工“午餐”,就能看到油田的发展。


1960年的萨尔图地区荒原一片,人烟稀少,天寒地冻,几万人的会战队伍“先生产、后生活”,住干打垒,吃野菜,条件异常艰苦。但铁人精神、“五面红旗”、“三要十不”激励着石油会战职工奋发大干,饿了就吃一口玉米面干粮,没粮食家属们就开始开荒种地,“五把铁锹闹革命”自力更生。会战职工们就这样英勇战斗着,把中国石油落后的帽子甩到了太平洋里。


铁人精神_不朽的丰碑 截取视频[00_00_47--00_00_52]


上世纪70年代,是大庆油田快速上产阶段,那时厂区附近逐渐建设起了家属区,采油工人每人都有一个铝饭盒,早上从家带饭,饭很简单,中午放在计量间的管线上加热就解决了午饭问题。石油工人就是这样纯朴肯干,1976年,大庆油田原油产量跨上了5000万吨的台阶。


1976年至2002年,大庆油田连续27年高产稳产,创造了世界同类油田开发史上的奇迹!这期间,工人们的“吃饭”问题逐步得到了解决。1994年,作为实习生的我到采油四厂二矿实习。所在的采油队在中转站设了个点,由一名老工人做饭,那是一线“配餐点”的雏形。中午我们从方圆几公里的计量间赶往这个“点”,终于能吃口热乎的饭菜了,虽然多数时候就是大米饭、土豆炖白菜、咸菜,但不知为什么,现在回想起来就是香!吃完饭年轻的采油工们一路打打闹闹地走回到自己的“计量间”,取样、量油、调参、保养,工作起来干劲儿高昂。逐渐,一线小队全部有了自己的配餐点,自己采购,后来,公司每月给前线小队拨“误餐费”,实现了免费就餐。队里挑选一名做饭好吃的员工给大家做饭,“家文化”也逐渐兴起,每顿饭有荤有素,过年过节还全员动手,热热闹闹地会餐,队伍的凝聚力大大增强。大庆油田是共和国的长子,大庆石油人是各个地方羡慕的对象,“我为祖国献石油”的诺言响彻大江南北,大庆也建设成为了美丽的“油化之都”。


微信图片_20210427111421


2003年,油田进入或持续发展阶段,大庆油田开发积累了大量的经验,油田产量也进入了自然递减,但不屈不挠的大庆石油人却始终保持4000万吨油气当量的稳产态势。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大庆油田发现60周年,大庆累计生产原油23.9亿吨,累计上缴税费及各种资金2.9万亿人民币,为国家建设、石油安全做出了巨大贡献。2000年左右,一线的配餐点办理了正规的“执照”,配餐员全部经过培训和体检,配餐点的设施一应俱全,伙食标准“四菜一汤”,有的单位采取了集中采购,有的单位采取了集中配送,有的承包给了专业团队,有的实现了午餐自助,无论何种形式,让广大一线员工吃饱吃好是初衷,而且是越来越好。


微信图片_20210616090335


来源 大庆油田报

作者 第二采油厂第七作业区 盛淑娟

编辑 杨帆

责编 张靓

审核 张卫红 李艳艳



热门评论
打开大庆油田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推荐
盛淑娟|从员工“午餐”看油田发展 2021-06-16 09:05:04
于伟|妈妈教我一支歌 2021-06-16 08:42:37
王锦庆|红色的传承 2021-06-15 08:55:17
李哲|党旗颂 2021-06-15 08:54:57
衣雪嵩|《红月亮&红眼睛》外一首 2021-06-15 08:54:40
杨洪艳|“粽”情“粽”意 爱我中华 2021-06-14 08:41:06
赖辰|端午 2021-06-14 08:41:06
张悦君|梦回战国忆屈原 2021-06-14 08:40:50
于伟|又到粽叶飘香时 2021-06-14 08:40:50
张玉玲|又逢艾叶飘香时 2021-06-14 08:40:45
没看够!下载个大庆油田呗!
大庆油田 有态度的新闻 立即打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