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出正月都是年。”这是流传在东北民间的一句老话。也许整个春节期间东北正是差不多最冷的时候,人们已经习惯了猫冬。在东北,闹年一直能闹到二月二。虽然早已过了年三十和初一,接下来的传统风俗依然年味浓浓。初四迎灶王爷,初七送火神爷,十五点灯等等。
在大庆这个北方边陲小城,每年正月十五的元宵节的庆祝方式基本上都不外乎燃放烟花和赏花灯这几个保留节目。而到如今,从环保的角度出发,连大型的烟花表演也取消了。
我记得女儿也就四五岁的样子吧,那年的正月十五和每年的元宵节都是别无二样的庆祝方式:看烟花,赏花灯。提前好几天,晚报上就开始大张旗鼓的大肆宣扬今年市政府的时代广场有大型烟花焰火晚会。女儿原来只是在家门口看过厂里组织的小型烟花燃放表演,这回她终于可以走出家门,去看看大型的烟花晚会是什么样子的了。
到了正月十五这一天,一家人早早的吃过了晚饭,大人孩子都穿戴齐整,坐上出租车就直奔时代广场而去。虽说六九已过,但是猎猎的北风还是嗖嗖的不停歇的往脖子里猛灌。但这丝毫也没有抵挡住人们的热情。焰火晚会预报说六点正式开始,但还不到五点,如潮的人流就已经把时代广场里三层外三层的围了个水泄不通。女儿长这么大,还从来没见过这么多人,我和妻紧紧的扯着孩子的手,生怕孩子会湮没在这无边无际的人海里。
距离焰火晚会正式开始的时间越近,围聚在时代广场的人们越多。熙熙攘攘的人们都在翘首企盼着,寻常百姓所能感受到的不同寻常的快乐那一刻的开启。
焰火晚会正式开始。先是领导讲话,说着一如既往耳熟能详的那些拜年话,随后焰火表演就正式开始了。那直冲云霄的礼花,绽放出无数朵时而黄时而红又时而绿的繁花,你瞧,那天女散花、流星赶月、孔雀开屏,五花八门的烟花仿佛像是天上的仙女在争先恐后的向人们展示着自己多彩婀娜的舞姿。当烟花在寂静的夜空爆开,绽放着万紫千红,繁花似锦的瞬间,不时的引起人们的尖叫。在明月高悬,繁星万点的夜空映照下,怎能不让人迷醉?
最壮观的莫过于瀑布烟花了。它全身散发着金子般的光芒,那汩汩而流的星光点点,时而带着震耳欲聋的呼啸声,从悬岩峭壁中咆哮而出,时而又像山间奔流的小溪潺潺流淌,悄悄的移步到你身旁,真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李白诗中描写的“疑是银河落九天”也不过如此吧?
正看得起劲,突然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前面围观的群众都在后退,我抱着女儿也随之后退。过了一会,骚动不安的人群再次安静下来。后退也许是警戒范围扩大的原因!?
人群的后退,导致前面的人群遮挡住了女儿的视线。抱着她看烟花,明显已经不能满足她的要求了。于是我就把女儿高高的举过头顶,让她骑在我的脖子上。这回她能看见烟花晚会的全貌了,禁不住的手舞足蹈起来。妻子这回开始担心起孩子的安全问题了,不住地提醒着女儿:宝贝,搂住爸爸的脑袋啊!女儿兴奋的随口答应着。
我用一只手抚摸着酸酸的感觉快要断掉的脖子,心想,当爸爸的辛苦点就辛苦点吧,只要女儿高兴就好。
回家的路上,女儿显然还沉浸在刚才的兴奋当中,兴致勃勃的絮说了一路她所能描绘出来的璀璨烟花美景。
第二天一大早上班,正在和同事闲聊着昨晚领着女儿去时代广场看烟花的事儿,姐姐打来电话:昨晚领孩子看灯去了?我说,你咋知道? 姐姐说:你看今天的晚报。我急匆匆的找来当天的晚报,头版头条醒目的彩色照片:女儿骑坐在我的脖子上,一只手遥指天空,另一只手紧紧地搂着我的脑袋,以至于蒙住了我的眼睛。不仔细瞅,肯定是认不出来已经面目皆非的我了。但是女儿的身影却是异常清晰的。姐姐估计也是因为先看见女儿才知道下面的那个人是我吧?咦?这是记者什么时候抓拍到的?连我自己都没有注意到。也许女儿骑坐在父亲的肩上看焰火表演,才是百姓元宵节喜悦气氛的最好表达吧!记者就是记者,他捕捉到了精彩瞬间 ,也留住了刹那永恒。
只是很遗憾,当年没有把这张晚报珍藏起来留个纪念。
作者 中油电能 于伟
编辑 杨帆
责编 张靓
审核 张卫红 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