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热闹劲儿是不亚于春节的,尤其是我童年的元宵节。
七岁那年,我家还在平房里住着。柴火灶台做饭产生的热量通过双层的砖墙积蓄和传递,当时还靠这种火墙取暖。记得正月十五那天吃过早饭,我们姐仨就商量好各自去外面找罐头瓶,回来的时候还没进门就闻到了炸东西的香味儿,是妈妈在炸元宵!我两步并做一步、手也没洗抓起元宵就塞嘴里……也听见妈妈说烫,但来不及了 ,一口咬下去了,舌头顶着元宵不停地翻转, 张大嘴哈着气让它降温,我也没舍得吐掉这一口平时吃不到的元宵。
下午,我们和几个小伙伴相约制作玩具,用报纸叠“东南西北”,把小木棍一端削细,再装个针头,留着在沙地上玩抢地盘游戏用。用啤酒瓶盖和打包带子做毽子,还用布头装了点苞米碴子缝了个沙包…… 天刚一擦黑儿,大家就散了。我们姐仨就把找到的罐头瓶都拿出来了,包上红纸,在里面滴几滴蜡油,坐上蜡烛头。瓶口再拴上细麻绳和小木棍,一会儿功夫就做成了三个小灯笼,虽算不上精致,但朦胧的红色忽闪着,仿佛喜气跟着就来了。提着它走门串户,小心翼翼的,生怕碰坏了,心里那叫一个美滋滋。
十二岁那年的元宵节是在爷爷家过的,白天我们打扑克、贴纸条,去街里买糖葫芦吃,看踩高跷、扭秧歌,街里到处都是繁荣热闹的景象。当地人都说爷爷家这边的花灯会比其他地方办得都好,因此我也特别期待。晚饭后听到“嗵嗵嗵”的炮声,我们就赶紧出了门。这时候才知道白天的街只是热闹,晚上人潮汹涌,瞬间多了十倍八倍,已是拥挤!一路上灯树千光照,花焰七支开。看不尽的烟火,聚若珍珠,散似银河。长街两侧全部挂满各种各样的彩灯,琳琅满目。各种材质、各种风格和类型。有栩栩如生的水浒人物灯、壮观的龙灯、莲花麻纱灯……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每每回忆起来,脑海里仍如夏花般绚烂。
时至今日,我仍然喜欢吃炸元宵,喜欢看烟火花灯。但因为各种原因,近几年都没能如愿。那些可以一次次唤醒记忆的元素,能让我想起那些年的元宵节。尽管物质生活匮乏,生活很简单,但我们非常快乐……
来源 来电了
作者 中油电能热电二公司燃料部 李敏
编辑 杨帆
责编 张靓
审核 张卫红 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