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人心里最重要的节日。有人说现在的年味儿越来越淡了,那什么是年味儿呢?是家家户户挂起的大红灯笼,是大人们提前几天就开始张罗的一桌子年夜饭,是全家人守着电视看春晚,是妈妈给买的一身新衣服,试了又试,可就得等到过年那一天才能穿……细想想,其实不是年味儿变淡了,而是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欢乐时光被留在了那个年代。
小时候过年是很有仪式感的。这种仪式感从进入腊月之后就一点点地体现出来。在年前的半个月,妈妈们就已经忙得不可开交,先是要把家里里外外地清扫干净,厨具、灯具、桌子、椅子、被褥、窗户、窗帘……所有能拆的能卸的,一律都要搬出来清洗得白亮白亮的,寓意着扫去一年的晦气,期盼来年好运。然后就是跟着爸妈用他们晚上下班后的时间,拎上几样烟、酒、营养品、礼盒,亲戚朋友家互相串串门儿,走之前给家里的老人和孩子扔下个红包,这个“拿着拿着”和“不要不要”,然后出门儿之前把钱扔进门缝儿里的环节,当时作为小孩儿的我看起来还是蛮“惊心动魄”的。
再就是办年货,花生、瓜子、糖,鞭炮、呲花、二踢脚……这些置办齐全后,就是等着过年啦。老家的亲戚不多,年前几天都会聚到我们家来,一起热热闹闹地过大年。十几口人,五六十平的屋子,床上、地下睡满了人,但却一点也不觉得挤。过年的前一天,大人们会列出一张手写的菜单,“鸡、鱼、肘子、皮冻……”菜品远没有现在丰富,但绝对都是硬菜。他们还会提前嘱咐我们这几个小孩子,过年一定要说吉祥话儿,讨个好彩头。比如说,贴好了福字,要说上一句,“福倒了”,如果饺子煮破了,得说“煮正了”,万一摔碎了碗碟,要说“碎碎平安”等等。
三十儿一大早,醒来的第一件事儿,就是把前一天放在床头的新衣服迫不及待地穿好,其中少不了那双“踩小人”的红袜子。电视里一整天都播放着“春晚倒计时”,大人们忙着贴对联,准备年夜饭。饺子必须是除夕夜的主角,妈妈会放几个一分钱的硬币在饺子里面,看谁吃到就是有福气,为了吃到这个“福气”,傻孩子们常常差点撑破了肚皮。吃完了饺子,新年的钟声也就要敲响了,“5、4、3、2、1”,这时的我们一定会非常虔诚许下新年的第一个愿望,不管这个愿望能不能实现,在许愿的那一刻,我们已经幸福不得了啦。
对了,还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笔,就是过年的压岁钱。这个给多给少我们真不在意,不是80后不在乎钱,是因为这个压岁钱我们往往都是高高兴兴地收下,转过身就“主动”地交给了老妈,“妈给你攒着以后结婚用”。不过这句话还真是不假,80后的我们结婚时基本上都成了有车有房一族。儿时对年的记忆还很清晰,80后却已经是奔四的年纪,上有老下有小的我们,一边说着年味儿淡了,一边努力想把这份年味儿接着带给我们的孩子们,因为无论时间怎么变,春节对我们的意义依旧重大,这简单而幸福的年味儿,得靠我们自己去寻回来了。
作者 中油电能 王姣宾
编辑 杨帆
责编 张靓
审核 张卫红 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