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的大好河山,旖旎风光,给人不尽的遐思,让人心驰神往。
古往今来,无数文人墨客用文字来书写祖国风景的秀丽,河山的壮美。“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塞北有塞北的冰清玉洁,粗犷豪放;江南有江南的美丽婀娜,迷人风光。
我从小生长在北方,“江南”是我儿时印在心底的“远方”。在儿时的印象中,江南没有北国的寒冷和荒凉,那里应该是四季如春的,有如仙境般的桂林山水,有连绵起伏的山峦叠嶂……
记不得有多少次,我的童心被一节节绿皮车带往南方。有几次,幼稚的我甚至想要爬上那南去的列车,去看看真实的江南,但又怕年幼的自己再也找不到回家的路……无奈,我只能站在铁轨旁,望着那一列列或载人或运货的列车,鸣着汽笛喷着白烟向南奔驰。那时,也会有南面来的火车,拉一些那边工厂里的垃圾运到我们这里,我和小伙伴们就会跑去捡拾里面的废铜烂铁和花花绿绿的糖纸。
贫穷限制了我们的脚步。在我的童年里,我们全家八口人甚至没有一次真正的旅行。
记得离家最远的一次出行,是坐着父亲单位的解放牌汽车,到一百公里外的公社去买土豆。经过两个多小时的颠簸,汽车开到了土豆地。我们一下车,就有一群在地里打闹的孩子围了过来,他们用好奇的眼神看着我们,尤其是对我这个比他们大不了多少的男孩儿格外关注。至今,我仍记得他们中的一个女孩儿,在一群孩子中显得格外“乍眼”,她的美丽和她炙热却清澈的眼神,让我这个还不知情为何物的少年多少有些惊慌失措。几十年过去了,也许她早已远离了家乡。我不知道她的名字,也不知道她是谁家的姑娘。但她那如秋水般的目光偶尔还会在我的心底闪过。那片土豆地,那美丽的姑娘,从那天起,也成了我少年记忆中涂抹不去的“远方”。
年少的我也曾问过母亲:我们为什么不去南方旅行?母亲说,等我们攒够了钱就去。可那时的我们,连生计都很难维持,哪还有钱去旅行。
后来,我们都参加工作,成家立业,有了钱,但母亲却没有时间去旅行,因为她又要为儿女们照看孩子。
如今我们的孩子也都已经长大,钱有了,时间也有了,可是母亲却老了……当我坐在母亲的身边说起往事,母亲不无遗憾地说,她一直都想出去走一走,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我知道在母亲的心里也一直有一个“远方”。
时光飞逝,一晃40多年过去了,我从一个懵懂少年变成了中年大叔。我和母亲一样,还没去过心中真正的“远方”。少年时那美好的憧憬,也早被生活的琐事消磨掉了,如今早已没有了儿时的那种去寻找“远方”的冲动。
生活就是这样,它让每个人的心里装着一个“远方”,那是让人靠近的目标,那是让人想要抵达的方向。但生活又为人们设置了重重障碍,想要抵达并不那么简单,很多人为此奔波一生也未能如愿。
其实,远方不远。也许,我们的脚下,就是别人的远方。
来源 大庆油田报
作者 第八采油厂第二油矿 张浩
编辑 杨帆
责编 张靓
审核 张卫红 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