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路迢迢,水长长。三十功名,八千里路。
草木一秋,人活一世,都得历经相应的一些磨难,谁的脚下不是荆棘丛生,谁不是沿途跋涉,蓦然回首,又怎不心生感叹?

时光荏苒,自松嫩平原徂呼伦贝尔草原,从茫茫戈壁至青海高原,跨“世界热极”的巴士拉,入荒无人烟的塔木察格……录井人,举几十载光阴,穿越风风雨雨,艰难险阻,每一名前行的将士,都怀揣梦想。每每风拂一处坚实的脚印,都会唤醒尘封里的记忆。
遥想当年,伊拉克鲁迈拉项目启动,一声“站得稳、打得赢、叫得响”的号角吹响。“没有完美的个人,只有完美的团队”,“高举大庆旗,录井创佳绩,征战伊拉克,扬名鲁迈拉”,这些来自铁人之乡的热血男儿,一头裹进更高的热浪里,在异邦五六十度高温的土地上,开始了对一腔铮铮誓言的践行。
总觉着,北方人不耐热。这就更无从想象,顶着毒辣辣的太阳如何作业?估摸着连喘气都费劲,再去室外人抬肩扛运送设备物料,可如何忍受?事实惊心:外面的铁件嗷嗷热,安装时咸滋滋的汗水一遍遍打透工装,再顺着裤管流到工靴里,一天下来,衣服上迭出一片片白碱,身体被蒸干,人直打晃。谁说“铁人”不会中暑?他们自诩拥钢铁意念,而仍为血肉之躯,为人子人夫人父,又怎会只有亲人才会心疼到双眼泪闪?

有年轻的录井人说:“做为一名石油工人能够来到国际市场服务,能够为大庆油田出一份力,是无尚的光荣,这点困难是吓不倒我的!”
于是乎,好似无人有暇翻拢《一千零一夜》里巴士拉银匠哈桑的故事,录井人坚信自我的坚守,敬岗,铸青春,誊写人生。谁都知,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他们远离祖国家乡,依然攻坚克难,勤学苦练,大庆录井《现场录井操作规范》,综合录井仪现场实时数据远传的技术难题……一一迎刃而解。还有一次,一口井钻进时,值班的晓亮准确预测了可能发生的泥浆漏失,同时敏锐地发现了硫化氢气体异常并及时通报,准确的工程预报,为钻井高效施工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录井人征战鲁迈拉,靠的就是高士气、质量、素质、觉悟和形象,还有来自大后方的默默支持守护,才赢得了甲方认可,迎来了生机。

很多年悄然流逝。曾私下里相问:到底是什么支撑着意志?无豪迈回复。干吧(捂脸)。想家怎么扛过来的?硬抗(大笑)。如斯率真简朴的语言让人感动。原来,他们只是认准了前行的方向,就会毫不犹豫咬牙坚持。他们知晓,走出去,是油田发展的需要,这里的企业亟待打造一个“大庆录井”的品牌,它麾下的每一分子,必将成为支撑一份热望的力量。踏出国门,责任重担一肩挑,不诉委屈,吞咽苦楚,涅槃重生。这一步迈出,谁说不是将载入中石油录井史册的辉煌一笔呢?
世事通透,心向光明。人无论何时,注定要有一份情怀,要活出一种精神。势必正是这股不屈的劲儿,将拼搏效益、质量服务、尊严骄傲和精彩信誉一并维系。
旧时光里的鲁迅说,“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如今,我们走在大路上,路通向四面八方。而季节的时令又刚好迈进又一轮泥泞里,举目瞭望,有更多的精神风貌在风雨里摇曳生辉。倘若风暴来袭,仰问苍穹,路在何方?那么,心存美好,路就在脚下。
确凿凿,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作者 钻探工程公司地质录井一公司 董昕枫
编辑 杨帆
责编 张靓
审核 张卫红 李艳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