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拐卖儿童”我想说
——观《亲爱的》有感
郑州市金水区丰产路小学 刘振颖
从《归来》到《亲爱的》再到《黄金时代》,华语片终于在商业片兜兜转转那么久之后,回归文艺片时代。而《亲爱的》这部电影又是这批文艺片中的佼佼者,而我也是那无数被感动的观众之一。在开始说这部电影之前想要先说说导演陈可辛。这位导演的作品看的并不多,真正完整看过的只有《中国合伙人》和《亲爱的》这两部电影,不可否认,《中国合伙人》给我留下的好印象是吸引我去看这部片子的原因之一,但是我觉得从创作的深度来说,《亲爱的》远超《中国合伙人》。我很喜欢一句对陈可辛的评价“一个从美国好莱坞回来的‘ABC’可以深刻的拍出一部中国式的电影,这本身就是一个成功”。如果说《中国合伙人》还是偏向商业的一部电影,那么你在《亲爱的》这部电影里看不到任何商业的影子,它就是在说一个故事,说一个我们知道却又甚少关心和重视的社会问题,说说亲情和人性,社会和家庭。
看电影之前,我知道电影的主题是一个关于拐卖儿童的故事,但是我以为它只是想表达对被拐家庭的同情和对拐卖儿童的谴责。看完电影之后,两个人物给我带来惊喜,一个是赵薇饰演的李红琴,一个是张译饰演的韩德忠。如果没有这两个人,这部片子只是一个感动之作,加上这两个人物,整部片子有了对人性和社会的思考与批判,它不仅仅是感动之作,而是理性之作,深思之作。先说李红琴,朴实的农村妇女,朴实到用心抚养两个和自己没有一点血缘关系的孩子,朴实到为了得到孩子的抚养权放弃一个女人的自尊和贞洁去换来丈夫工友的证词,朴实到被自己的丈夫欺骗说自己不能生育却在结尾知道自己还能生育的事实。作为罪犯的妻子,尤其在被拐孩子找到亲生父母之后,她没有任何权利和理由去争取孩子的抚养权,可是在看电影的时候,又是多么同情这个可怜的朴实女人,多么希望有个孩子能够回到她的身边,不枉这三年多的悉心照顾和母女情深。原来,拐卖儿童所带来的伤痛不只是对孩子和被拐家庭,养孩子的家庭也是一样的不舍和无奈。除了人贩子,这场关于孩子的交易中,三方都是受害者,我们不能责怪孩子的父母的粗心,也不能批评孩子们的轻信,更不能对养孩子的家庭持。
全面否定的态度。有人说“没有买卖就没有拐卖”这句话没错,可是有没有想过,也正是有了拐卖才会给买孩子的家庭有了这样的机会。对以李红琴为代表的买孩子的家庭,我是一个复杂而矛盾的态度,他们的存在确实使被拐孩子和自己的亲身父母分离或是隔阂,但是他们却又真真切切的爱这些孩子,给予他们不亚于亲身父母的爱,所以这就是人性的复杂吧,魔鬼与天使并存。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李红琴代表的这类人,导演给了我们一个开放式结尾,让观众自己评价。但是我知道,拐卖儿童的行为一定是要严厉打击和惩处的,只有法律够严厉,人贩子才不敢将孩子像牲口一样贩卖。我同情李红琴,却更尊重韩德忠。当看到他对失去孩子的父母们说着“鼓励鼓励”的时候,突然想到了传销组织里也是通过这样的口号进行洗脑,不禁笑出声。但转念又想,寻找孩子的路是多么漫长,中国那么大,在偌大的中国寻找一个被拐卖的孩子无疑是大海捞针,这样的洗脑口号给这些父母带来坚持下去的希望,人活着最重要的就是希望,在找寻孩子的这条路上,最大的动力也是希望。可是现实却和韩德忠开了一个最大的玩笑,他是组织里最充满希望的人,可最终找回的却不是自己的孩子。“我付出了那么多的努力,可偏偏找到的却是你的孩子”多么大的讽刺,终于他坚持不住了,放弃希望了;曾经他是最反对再要孩子的那个,可最后他却是第一个要第二个孩子的那个。这就是人性的复杂,人可能会变成曾经自己最讨厌的那个人,做自己曾经最讨厌的事。这就是世界的不公,在那么多努力之后,依旧可能是在为别人做嫁衣。我们不能去指责韩德忠的出尔反尔,从某种程度来说,我反而是尊重而敬佩他的,他为找回其他孩子做出了太多太多的努力,那些父母也是在他的鼓励下坚持寻找孩子。但这个寻找孩子的组织里,一直是他为别人付出,可别人有为他做了什么呢?人的本性是自私的,终有一天他会烦,会厌,会问自己为什么要付出那么多。而我们要思考的是,是什么让他失去希望?
洋洋洒洒的一千多字,记录我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和思考。这确实是一部感动之作,不然不会有那么多人红了眼眶,湿了双眼,花了妆容;这确实是一部诚意之作,不然赵薇不会全程素颜出演,黄渤不会倾尽所有的痛苦的感情;这确实是一部优秀之作,有感性和理性兼备,在感动的同时会思考很多。我一直觉得好的电影是值得票房回报的,那就请还没有看过的人走进影院吧,不过请准备好纸巾,切记不要化妆。请和我有一样感受的人一起来帮帮这些父母和孩子吧,这部电影所有的人物都是有原型的,韩德忠的原型孙海洋至今还没有找到自己的儿子孙卓。我们的力量很小,可是如果全中国的力量加在一起,我相信没有什么不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