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11-23 22:55:36 

今天在给学生讲以“路”为题的作文时,提到了我家儿子。儿子今年19岁,已经上大学了,积极上进、虚心好问,大一就被定为入党积极分子了。

从小很注重对儿子的培养,四岁就带着他拜师“一对一”学钢琴,老师换了一个又一个,专业水平越来越高,学费越来越高,风里来、雨里去,我的陪练时间越来越长,要求越来越严,心里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大课老师一节200元学的不扎实,我就找小课老师每节100给补练。每次看到孩子练琴出错,我就会忍不住吼他,凶他。渐渐地,我越来越焦虑,孩子也越来越焦虑,最终9岁那年我们放弃了钢琴。现在每次看到卧室里闲置的钢琴,我都不由自主的揪心疼。

接着为了保护视力,也是为了锻炼身体,孩子选择去俱乐部打乒乓球。周末、节假日都去,在这件事上,我没在意过,只负责接送,从没陪过。教练经常跟我说,这孩子有一股狠劲、拼劲,打得不错,我也是一笑了之,因为没想着他走专业的道路,也没太大的期望。六年级时,教练说信阳市要举办青少年乒乓球大赛,让我儿子去打比赛,只要孩子愿意,我都同意。孩子就跟着教练去比赛了,结果打了个全市二等奖,教练把儿子好一顿夸。第二年,县里举行乒乓球大赛,儿子取得了青少年组的一等奖。这两次比赛,我因为要上班,都没陪同。

这两件事,管的没学好,不管的还有点成绩,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样事与愿违的结果呢?在我后来学习了家教知识后,有了深刻地反思。

孩子就像手中的沙,握得越紧,漏得越多;握得越松,漏的越少;又像弹簧,按得越紧,弹得更高。这些都源于自己要求的太多,期望值太高,恐惧增多,眼中孩子的问题也就越多。恐惧,导致掌控,越恐惧,越想去抓住某种东西,以让自己有安全感,而越想抓住、越想驾驭、越想掌控,越抓不住,越驾驭不了,越掌控不住。于是就陷入了这样的一个恶性循环中,无法自拔,搞得两败俱伤,与初衷背道而驰。

前一段看了湖南卫视《少年说》中的一个视频:一个女孩,哭着大声控诉自己的妈妈:“你怎么总是拿我跟其他同学比较,为什么我的努力,你从来都看不到?”妈妈冷冷地回应说:“因为我不打击你,以你的性格,会飘。”女孩哭着说:“我的性格不适合激将法,你们总是在这里打击我,我就会觉得自己很差。”妈妈依然坚持说,“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觉得我要拍一下,当你很弱的时候,我觉得要推你一把。”最后,这个小女孩哭成了泪人。多少孩子,就是这样,被父母从小打击到大。著名心理专家,马歇尔·卢森堡说:“也许我们并不认为,自己的谈话方式是暴力的,但语言,确实常常导致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很多父母总是肆无忌惮地对孩子打击、嘲讽甚至谩骂。却不曾想,语言暴力虽然不攻身,但攻心,伤害指数还特别惊人。我也毫无例外地犯了这样的语言暴力的错。

很后悔自己年轻时气盛又无知的行为,没有用正确的家教方法引领儿子的成长,但好在亡羊补牢,为时还不晚。

人生就是在不断的后悔中成长。

热门评论
打开郑教融媒查看更多评论
热门推荐
2021-11-23 22:55:36
山谷里的思念 2021-11-23 21:45:12
小雪已过,冬日有暖 2021-11-23 18:22:44
【燕子美食】南瓜糯米饭 2021-11-23 17:35:10
是非多是闲事落 2021-11-23 15:15:42
校园文化代言小萌新 2021-11-23 12:35:19
父爱之舟 2021-11-23 11:41:39
三千烦恼丝 2021-11-23 11:13:33
又见老同学 2021-11-23 10:53:39
【征文】欲减负 先增福 2021-11-24 10:08: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