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深度学习第一辑》反思
郑州航空港区领航学校南校区 胡晨洁
“学习共同体”的理论带给我的课堂中新的思维,也带给我在教学上的反思。
在陈静静老师著作的学习共同体-走向深度学习的这本书中,了解到“假装学习”和“浅表学习”的学生,在小学三年级已经逐渐表现出来,他们的成绩不一定不好,或许还不错,有的甚至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但他们会是潜在的“隐性学困生”。因为大部分时间,他们都是在假装学习和浅表学习。在教学一二年级科学课时,学生只是刚开始对于科学课上的科普视频和实验展示有很大的兴趣,但在具体了解实验原理和本节课重难点上掌握不够,看似精彩的科学课堂需要减少这些浅表学习。如果按照洛·安德森学习目标六个层次“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创造”来看的话,浅表学习通常在分析、评价和创造层面是达成度不太好的,那么学生到了更高年级,就难以产生高品质的思维成果,到了初中二、三年级就会暴露出来,比如放弃学习,出现课堂“趴睡”现象,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初二现象”。所以在后续的科学课堂上需要在应用分析,评价创造上开展教学活动设计,多组织师生,生生之间的思维碰撞,走向每位学生都能投入的高品质的深度学习中。
在本周二年级磁铁有两级的实验课教学中,对焦点学生完整的学习历程的课堂观察与关键事件分析,我进行课后的反思:1、课前实验的重要性。 在课前备课时,教师一定要进行课前实验,不仅熟悉了实验过程,更能发现在这个实验过程中学生容易出现什么状况。在分组实验前,可以给学生正确地引导,提高学生分组实验的成功率,提高科学实验课堂的效率。在实验教学中可以提示学生将磁铁捆绑粗一点的棉线,防止回形针收磁力干扰。 2、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一定要巡视到位。 学生分组实验时,教师的巡视不能流于形式,一定要深入学生的实验中去。关注他们的实验过程和实验记录,以便能给出现的问题及时地引导。 3、学生实验的数据选择要有针对性。 科学实验课主要就是让学生通过分组实验获取数据,用这些实验数据来验证自己的猜测,如果数据出现偏差,必然会给科学规律的揭示带来困难。教师在关注学生实验的同时关注他们的实验数据,有针对性地进行选择能提高课堂效率。 对学生实验时出现的问题也不能视而不见,不仅要提出来,而且要处理好。比如就可以让全班同学一起来发现出现数据偏差的原因。只有把握住学生的学习需求点,学习特点和学习过程,才能从学生具体需求出发来设计高品质的课堂。
课堂上的第一大矛盾就是复杂而缓慢的学习历程和快速而压缩的教学过程之间的矛盾。作为老师,我们只有积极去深入观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发现并体会他们遇到的学习困难,才能去解决这些困难。从目的出发,以需求点为导向,为了学生在每节课堂都能学到知识,观察与研究是完成教学改进和突破的重要方法。所以我们的课堂真的要慢下来,凡事多等30秒,当孩子说错的时候,当他说得不完美的时候,我们再等一等,不要急于帮助学生越过那个障碍,因为当你帮助学生越过障碍的时候,其实下一次学生遇到同样的障碍依然越不过去。我深感:我们现在的课堂,最需要做的,可能就是让它慢下来,慢慢地学会倾听,慢慢地学会思考,慢慢地学会有质量的学习。学共体的课堂告诉我们:少即是多,慢即是快。而在教师同事方面,应藉由不断的专业对话,提升教育专业,从教师本身先体验协同学习的美好,感受进行“学习共同体”带来的成长。教学上也透过“协同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培养主动分享、相互学习的良好态度,并在偕同的学习过程中产生鹰架,达到深度并且跃进的学习目标。
要让学生持续的自主学习,并非只受到教师的力量所影响,真正影响最大的,是孩子们本身蕴含的力量,唯有打从“心”底的自发学习、乐于分享,才能不断的成长、改变,遇见更美好的人生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