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河路156号
文/杨红梅
生命中,总有一个地名会成为时光印记,让人难以忘怀。
比如,伊河路156号。
初遇,是在一个四月天。
那日,接到借调通知,于是按图索骥,从家由南向北沿嵩山路,来到伊河路交叉口。再沿伊河路由东向西走,路两旁的法桐郁郁葱葱,阳光透过叶的间隙,光影斑驳散落一地。当时虽是仲春,却给了我一种蓬勃的盛夏错觉。走了大约500米,一块蓝色的牌子跃入眼帘,上面静静写着:伊河路156号。嘿,就是这儿。
说到这里,不得不说郑州西面的路名颇有创意。南北路为山,东西路为水,山水相映,灵动厚重。位于伊河路156号的嵩山饭店就静静坐落于山水交汇处,历经六十年沧桑,波澜不惊。
这里,就是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筹备工作委员会最初集中办公的地方。
集中办公是在一栋单独的小楼,名曰6号楼。一楼是省筹委会,二楼是市执委会。因为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中部省份举办的国家级民族体育盛会,时间又赶在建党100周年大庆前夕,同时又是向世界展示并促进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向心力的舞台,政治性极强,所以从上到下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这样的布局安排,大概率也是考虑召开省市联席会议比较方便。
楼下有一个美丽的人工湖,虽小,却异常精致,极具江南风韵。亭台楼阁,假山水榭,曲径回栏,奇草怪石一应俱全。湖水清澈碧绿,水草丰美,一群小鱼儿在荷叶下快活地游来游去。这让具有江南情结的我很是欢喜。闲暇时分,或工作之余,常常一个人静静站在这里,看这群游来游去的小鱼儿,哪条是我的前世今生。
到了夏天,才发现这个楼前还有很多石榴树。春天的时候一直被掩映在大型绿植中,到了夏天却再也藏不住了,花开得猝不及防,一树连着一树,一朵催开一朵,红得耀眼而炫目。尤其是站在二楼,透过窗户看去,满眼的灿然,热烈至极。闭上眼,仿佛就能看到累累硕果。无意间这也和“ 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的活动初心情景交融,巧妙契合。
时间稍长,才发现嵩山饭店是庭院式小群楼建筑格局,园林景致怡人,意境极好,“花园式饭店”的美称也是名副其实。每个小小的角落,看似无心,实则有意。每一次的不经意回眸,总能发现别样的风景。
一些人物,一些故事,一些花絮,就在这里上演。
有一大哥,思维敏捷,考虑周全,一双大眼炯炯有神,气质迥然于众人。干起工作来不分昼夜。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前前后后,里里外外,有他在,仿佛就没有解决不了的困难,迈不过的坎。有他在的地方,就会有信心和激情,感召力、执行力极强。有人戏称他大总管,还有人打笑说,岂止是总管,我看他能当联合国秘书长。然后,联合国秘书长的美称就悄悄传开了。极具包容之心的他,总喜欢成人之美。不仅一手毛笔字写得飘逸俊秀,诗歌也是信手拈来。据了解他的同事透露,他还会设计服装、画画、插花呢,反正感觉就没有他不会的东西。无与伦比的才情,极富人格魅力,所有人提起他都敬佩不已。凡大型活动,坐镇办公室的执行指挥总少不了他的身影。
有一姑娘,教师出身,姿致娟娟,顾之微笑,言谈举止端庄大方,说起话来轻声细语,如涓涓细,总能给人一种流苏般的温柔安静。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温婉若玉的女子,却是一个拼命三郎,事必亲躬,事无巨细,累得晕倒在岗位上几次。我们去看她,家中的老妈妈说起她,直抹眼泪:我妞啥都好,就是干工作太过拼命。一直在想,如此秀外慧中的姑娘,未来一定会有一个心仪的王子骑着高大的白马来接她走向幸福。
有一老弟,身材高大威猛,面色黝黑,眼睛一瞪比铜铃还大。有次,一起陪同领导下去调研,一上车,一落座,竟然一个人把公务车震动得只晃荡,让一车人目瞪口呆,惊呼不已。体育出身的他,后来被分到竞赛表演部。就是这样一个名副其实的大力士,却有着一颗对工作极其负责的细腻之心,工作干得有声有色,后期负责的活动竞赛,得到领导的高度赞许。听说,活动结束他成功减了肥,还光荣地成了非洲人。不是吗,几乎24小时守在场地的他,上通下达,左奔右跑,夏天的大太阳对他又那么钟情热辣,生生被晒成了非洲人。一次偶遇,我说不清他的脸到底有多黑,只看见他的大白牙在太阳底下闪闪发光。大鹏展翅,假以时日,美好有期。
有一青年,工作之余常常引吭高歌,唱得犹如鬼哭狼嚎一般,让人毛骨悚然。听说因失恋而致。我的办公室正好和他的挨边。听了两天之后,实在忍无可忍,一日仗着大姐的武威头衔,瞅四下无人之际,劈头盖脸把他一顿吵:你天天唱歌让谁听呢?有点出息好不好,名校出身,帅哥一枚,怎么就如此不自信?懂不懂天涯何处无芳草?知道不知道旧的不去新的不来?再唱我就把你扔下楼去。后来,他终是渐渐平息并很快走出来。领导看他老实忠厚,值得信任,就让他负责掌管大印,并让他多多留意那些前来盖章的小姑娘,如有合适的,就放心大胆地去追吧。四年后,兜兜转转,终觅得一位貌美如花的佳人为妻,并热情邀请我们参加婚礼。
有一才俊,名校毕业,博学有志,常常指点江山,不甘平庸。每天总是第一个来到办公室,然后大声朗读政治新闻。一些历史典故,总能信手拈来,侃侃而谈,且见解独到。经他手写的公文,逻辑清晰,条理分明,站位高远。天不负勤,后来听说终于如愿以偿考走了。愿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
有一大叔,愤世嫉俗,且敌我分明。善于解读巧对各式阴谋,怼起人来,像秋风扫落叶般冷酷无情,颇有几分鲁迅遗风。长得也有几分神似。也喜欢抽烟,在吞云吐雾、骂骂咧咧中一会就把文章修改好了。一次,正悻悻然,突然接到一个电话,画风就突然变了,说话变得温柔顺从:好好好,中中中,我马上去办。放下电话,继续骂骂咧咧。众人偷笑。每每讲话,必天马行空,侃侃而谈。至于事情到底应该怎么做,自个儿悟去!不愧是学哲学出身。
粗粗几个人物素描,却是时光的真实剪影。
是同事,是老师,是朋友,更是战友。
有煎熬,有委屈,有收获,更有成长。
那时的我们,人少,活多,工作强度很大,压力也很大,彻夜工作是常有的事情。执委会办公室作为执行中枢,更要高效运转,怀着“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信念,每个人忙得像陀螺般。2018年9月,作为第十一届全国民族运动会的有效预演和彩排,也即是河南省第八届民族运动会举办前夕,整个6号办公楼灯火通明,无人入睡。当然,付出就有收获,省民族运动会举办得圆满而出彩,创新了几个首次,获得了国家民委相关领导的高度赞誉。也为后期成功举办全国民族运动会打下了坚实基础,积累了宝贵经验。当然,次年举行的全国民族运动会举行得更加出彩圆满,好多人因此履新。这是后话。
那时的我很累很累,却是我一生中最快乐的时光。通过活动,我跳出了教育看教育,通过各级大咖的亲临指导,公文写作水平也飞速提升,同时也认识了来自不同战线上的朋友,他们不同的处事风格让我受益匪浅。很多重要文件经办公室领导审核修改后被呈报给省市领导。撰写的运动会筹备工作亮点也有幸被刊发到《中国民族报》头版。与我而言,这是人生一段珍贵的经历,更是一种成长。
省民族运动会成功举办后,一班人累得是人仰马翻,筋疲力尽。领导决定,放假几日进行调休。目的是为了养精蓄锐之后重新再出发。因为后面还有一个更大的全国民族盛会在等着我们全力以赴。
轮休的日子,工作节奏比起以往稍稍放缓了一些。
大概是吃了许久的自助餐,腻了。听说附近有一家不错的手擀面,欣然前往。出大门沿伊河路一直向东走,走不多远就到了。感觉路两旁的秋日法桐比春天时更有意境,黄叶下的道路更显惬意悠长,间或有几个放学后嬉戏打闹的学生,突然给我以「那些年」和「致青春」的感觉,一时间仿佛回到了菁菁校园的学生时代。
吃饭回来的路上,偶遇一个小小的花店,名字很美,叫倾城。里面的花儿很美,年轻的店长长得也是楚楚动人。一直在想,是不是收到倾城的花就可以变得倾城?教师节那天,终是收到了一束。欢天喜地赶紧捧着花自拍了一张,也因了这束花,当时觉得自己真的很倾城。
离开的时候,正是初冬。那年的霜很大,那天的天气也很冷。因筹备工作需要以及筹备队伍的壮大,后期集中办公的阵地被转移到了市委党校,那儿离主会场近,现场办公比较方便。但毕竟在这里呆了近一年时间,很多人恋恋不舍,以至生出莫名的伤感。
最后一次拿着东西离开,突然发现大门口竟然有一棵巨大的银杏树。若不是因了一树的灿然金黄,几百个日子的往来匆匆,都没发现她是一棵银杏树。银杏树一边呈露让人眩目的金色,一边飘洒下无数的落叶,顺风贴着地面卷动,铺成一地锦绣。我呆呆地站在树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突然想起席慕蓉《为什么》中的一句诗,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走出大门,再回眸,那棵银杏树已经美成了一幅绝美的臻品油画,默默地给予我最惊艳、最深情的目送。
伊河路156号,就这样与我渐行渐远。
尔后,又渐行渐近。从不曾忘记,也永远不曾离开。
岁月的版图上,她就像门口那棵银杏树,喊一声,就会掉下一片片金黄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