陌生的人物 熟悉的情感
——读高尔基《童年》有感
班级:六六班
姓名:宋昂泽妈妈周书召
不喜欢读外国的文学作品,因为城市和人物的名字总是记不住,尤其是俄国的,名字太长,更容易弄不清故事线。为了给孩子树立个榜样,也是为了和孩子取得一些共鸣,亲子共读了高尔基的《童年》。
外国的建筑房物和我们不同,也未在那里生活过,通过文字想象不出完整清晰的故事背景,但好在作者和译者都文学功底了得,塑造故事角色、表述人物情感还是很容易把人带入故事之中,从而与角色同喜同悲。
故事的格调灰暗、压抑,只有为数不多的快乐。开篇年轻的少妇正在产子,不久死掉了丈夫、幼儿。没有说少妇如何悲伤难过,但能深切感受那生活是深重且来不及痛哭的。只有五六岁年龄的主人公是理解不了妈妈的遭遇的,但他见到外婆时的描述,可以知道小孩童对善和爱的敏感、渴望与赞美,“外祖母讲起话来像唱歌似的,每字每句都像盛开的鲜花那样温柔、鲜艳、清新,一下子就牢牢地刻印在我的记忆里”,“她很快就成为我终身的朋友,成为我最贴心的人,成为最理解我也是我最珍爱的人—是他那对世界无私的爱充实了我,使我在艰难的岁月里充满了坚强的力量”。由此可见乐观可以感染人,对世界无私的爱,坚强不抱怨的性格影响了“我”的一生。
妈妈的悲惨死去,外婆遭受家暴却不反抗,偶尔疼爱人经常暴打家人的外公,恶毒而荒唐两个舅舅,小茨冈的惨死,格里高里老师傅的卑微生活,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处处可看到闪耀的人性的善,也处处可看到愚昧造成的恶,落后无知而活出的荒唐生活……
三十而立,四十不惑。时常觉得无论什么故事什么书都是新瓶旧酒,讲来讲去,还是那些道理,早就明白了,便难以沉下心来读书。同事的一番话给我启发,读的故事和书也许能记住,也许记不住,但也至少会像清水洗篮子,就算留不下什么,至少篮子被洗的更干净了。常怀赤子之心,多读诗书!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