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校长领导力 促进学校内涵发展
教育大格局,开启教育新里程;教育大视野,奠定教育新局面;教育大梦想,引进教育新未来。北师大河南校长培训班圆满结束。此次培训,我们感受到了教育个性与才华的绽放之美,他们如疾风暴雨呼啸般给我们带来思想上的冲击,又如春风化雨润物无声般潜移默化的改变着我们的认识。专家们以丰富的知识内涵及精湛的理论阐述,以鲜活的案例和生动的讲解给我们做了理论上的引领,高规格的“文化大餐”必将为我们未来的教育注入新的生命力。
培训的第二阶段,我们学校有幸得到了楚教授及各位校长的莅临指导,在这次新主体教育下校指导活动中,楚教授对我们指出了整改意见,他说:学校的发展一般分为四个时期:规范办学期--特色学校----品牌学校----精品化学校。郑州大学附属学校还处于一个规范办学期,硬件不错,但办学目标不明确,文化内涵缺失,老师素质高,课堂教学还需要引领,你们还不是真正的高效课堂,希望郑大附属学校的老师们认真推进校本教研,学会整合教材,研究教学大纲、研究课标、研读教材,把高效课堂真正落到实处。
路漫漫其修远兮,在高质量办学的道路上,我们学校还有很远的路。针对楚教授的指导以及本次培训所学的知识,结合学校的发展实际,我作了如下思考:
一、校长首先应该具有为学校发展远景规划的能力,为学校的未来发展明确目标、找准定位。
陶行知先生说:一个校长就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清华附中校长王殿军也说,校长应该有超前意识与战略眼光。校长的教育情怀、教育格局直接影响着学校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每一个学校都需要一个适合自己学校特色的育人目标,比如郑州中学的育人目标是“做世界的中国人”,郑州58中的育人目标是“顺天致性,静待花开”,郑州高新区外国语小学的育人目标是“让每一个孩子都站在舞台的中央”,这些目标里,包含着这些学校的育人理念,成为指导学校教育教学的原则。我想,我们学校也急需一个这样的育人目标,需要校长高瞻远瞩的眼光与远大的教育情怀来支撑。
二、学校应该真正的更新课程观念,构建新时代人才发展需要的课程体系,校长应该具有领导课程改革的能力。
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育人,而课程是实现目标的重要载体。整合课程进而达到完善课程,去粗存精,从单一课程结构到多样化课程结构将是我们学校发展的必经之路。
根据国家提出的“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也注定课程的开发必须兼顾“德智体美劳”几个方面,这就要求我们的课程改革不是简单的几本教材的取舍融合,不是几个任务群的构建,而是研究探索,开发出更多的适合本校学校发展的多样化课程并优化课程。
目前,我们学校的课程还很有限,学生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国家统编教材的使用上,更多的是知识的灌注,缺少动手与实践能力,这与“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甚远。
随着课程改革的实施,随之而生的就是课程评价问题。我们还需要对课程评价问题做进一步的探索。学校不同,课程不同,评价也不相同,我们可以借鉴别人优秀的经验,却不可以照单全搬,所以,这些都是我们学校将要面临的研究课题。
三、一个校长,应该成为学校领导团队的灵魂人物,应该具有较强的价值引领力。
好的校长应该是一个真正的教育家,应该有国际视野,应该善于学习也乐于学习,应该乐于奉献,应该在很多方面成为全校师生的榜样,并作出正确的价值引领。
目前,我们学校的教师队伍中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很多老师不愿意上班打卡,认为时间规定的过于严格。有的老师在任务到来的时候不愿意承担,周末不愿意加班,这或许是80后90后的为人处世的原则,但是,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不同于其他工作,选择了教育,就意味着要作出奉献和牺牲。
所以,作为校长,要意识到自己是学校发展的最核心负责人,应该在各方面作出表率,成为学校发展的真正舵手。
四、校长还应该具备制度的建设力与重构力。
白居易说:仁圣之本,在乎制度而已。那么就一个学校来说,制度也是一个学校的安身立命之本。而制度的建立,则需要领导者的眼光与胸怀。制度的好坏与否合适与否,关系着团队的执行力问题,如果一项制度的出台引不起大家的共鸣,它的执行是很难达到目的。
目前我们学校存在制度不建全的问题,比如打卡制度缺少人文关怀,绩效工资的发放也因为制度的不健全而引起很多老师的不满。
我们领导团队应该对这些制度重新尺量,重新定位,矫正完善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使之真正成为大家做事依据的准则。
一个学校要想发展,就要博观约取,厚积薄发 就需要在学习中反思,在反思中总结,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 要志存高远,也要脚踏实地。
此次培训,让我接触到了教育的大境界,让我有个更为坚定的教育信仰,也真正见证了一个人可以走得很快, 一群人可以走得更远的真知灼见。 感谢培训,感恩遇见,我们都在努力奔跑,我们都是教育追梦人,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愿北师大的教育思想更加发扬光大,愿自己在以后的工作中努力践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