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我参加了一起全国性考试的监考工作,一个细节引起了我的注意,让我对修养和习惯产生了新的思索。有的人接触一眼不用语言交流就能让人感觉很舒服,有的人则正好相反。
因为参加这种考试的人大部分已经有相当的知识积累和学习历程。他们应该都受教育多年。有位女性考生穿着比较扎眼,上衣是一种大红的颜色,前后分别绣了一个张着大嘴的巨幅老虎头,特别引人注意。进入考场后我发现这个人虽然穿着上比较艳丽,但在精神和气势上并不是一种让人感觉到神清气爽之人,而是眉宇之间透露着一些忧郁和蹙眉。这个考生落座后。监考老师开始分发试卷,草稿纸等考试用品。大部分考生在监考老师到面前发考试用品的时候至少面向或将面部转向老师,双手或者单手接过,有的轻声说了声谢谢,有的颔首致意。但是我们的监考老师到这个考生面前分发试卷时,我发现这个考生每次都是将头扭向一边,看着窗外,无动于衷。好像监考老师根本不存在一样或者没有到面前一样。因为总共发三张不同的考试用品分别是试题卷,答题卡和草稿纸。这个考生竟然每次都故意将头扭向一边,显然不是无意的。
除此以外我注意到这个考生,在入场落座时的动作也表现出了很不好的习惯。因为考场里面考试之前较为安静,她到达她的座位旁后快速将座椅拉出,发出一种椅子与地面摩擦的刺耳的声音。落座时不像别的考生缓慢缓慢轻轻的落座,她快速有力的一坐下,腿部又将课桌前移了一点距离,又发出一声异响。坐下后还不停地将两条腿抖动,时而将两只脚在地板上跺几下,感觉好像是一个爱动的小孩子。在考试结束信号发出时,按照要求监考老师将所有的考试用品收齐,点清并在考场里将答题卡密封完毕后考生才能离开。在这个过程中,这个考生还不停地催促监考老师。事后,我与另一位监考老师交流中。他也对这个考生产生了很不好的印象。感觉这个人的习惯和礼节等修养欠缺。我想如果她这个人不注意这些细节和习惯,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她一定还会走一些弯路的。
我想起来两年前我们班有一位家长的故事,由于她的孩子学习习惯和学习成绩都不太理想。有一天这位家长给我打电话说她想申请到学校教室里陪着孩子听课和学习一段时间。由于学校也也有向家长开放课堂的政策。一方面有利于促进孩子的学习,另一方面也向家长展示学校的开门办学的形象,所以我就同意了她的请求。但是我在她进教室之前,就向她提醒了一下,我说在教室里家长来听课我们欢迎,但是一定不要有影响老师上课和学生听课的行为。比如说,听课期间不能接打手机,不能发出声响,不能随意出入教室等等。这位家长当时都一一点头答应。可是还不到两节课,任课老师就跟我说这个家长一来,严重破坏了课堂纪律。一会儿打电话,一会儿出入教室,穿着高跟鞋噔噔噔地不停地发出声响。而且打完电话回到教室,又掏出一个大的指甲剪咯噔咯噔地剪着指甲,剪掉的指甲随着剪指刀的震动不停乱飞。随意的飞到教室的地面上,让很多学生和上课老师侧目,她竟然浑然不觉。最后我将她叫到办公室,跟他交流,将这些情况跟她说了,让这个家长回去了。后来我想这个家长平时的习惯,就能看出来他孩子的习惯。现在看来,孩子的习惯比她的习惯要好得多。
现在很多老师已经注意到教育过程中首先要教育孩子学做人。陶行知老先生说过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也有这个道理。礼貌是一个人修养的主要表现形式。注重礼节更能体现出一个人的教养。有道是一句话可让人笑,一句话可让人跳就说明礼貌语言的重要性。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半句六月寒也说明了这个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