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自我认同 做更好的教师
以前我总认为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所有问题都因为自己是一个新手教师而造成的。这一周当我看了优秀教育家、在高等教育领域最有影响力的领导者之一——帕克·帕尔默的 《教学的勇气》才发现,即使工作了30多年的他依然会遇到这样的教学困惑:学生们在课间的时候生龙活虎,但是到了课堂上却死气沉沉。可见,教学的对象年年在变,即使是掌握了纯熟的教学技能,在面对不同的教学对象的时候,我们总会陷入“重蹈覆辙”般的教学困惑。
不过书中的一个观点让我意想不到,就是帕克询问学生后的发现:孩子们认为的好教师各个别具一格,但是孩子们认为的“差老师”竟然惊人的相似——他们说出来的话听起来言不由衷,就好像是漫画书中的气泡框里的话语,常常漂浮不定地遮掩着说话人的脸面。他们在教学中疏远了自己执教的学科,继而疏远了自己的学生,而好的老师将自我、学科与学生融为一体。
进而帕克提出了自己的观点,也许好的教学根源并不在于自己教学技能的混熟与否。这一点也是我在教学中的困惑。每每参加完培训,或者观摩了优质课堂之后,我就开始陷入无限的恐慌之中:他们的教学方法真是匠心独运,与之相比我之前的所有的努力都不值一提,越观摩越培训我就越发陷入“自愧不如”的自我否定中。而帕克的观点,给我带来了曙光:“倘若我们不再互相推销各自的教学招数,而是探讨如何当一位‘教如其人’的教师,或许就会发生一件非同小可的美事:在关于如何教学的争辩中,我们再也不会顽固不化地死守各自教学门派的阵营,而是从心中滋生对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的追求。教师的自我认同和自我完善才能让教学与真我发生链接,好的教学也就随之而来。
这样的观点简直颠覆了我之前的认知,之前我一直认为,只有了解学生,熟练分析教材,掌握并运用时下流行的教学方法就可以成为好老师。帕克却把目光先转向了这一切的始发者:教师。是啊,如果我不认同我自己,不认同我的学科,我掌握再多的教学技能又有什么用呢?自始至终我都没有把学科和自己连接起来,又怎么才能让学生跟所学的学科联系起来呢?
双减政策下,社会对教师角色的期待只会越来越高。教师不仅是教学的组织者和促进者,还是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和伙伴;不仅是课程的执行者和实施者,还是课程的开发者和决策者;不仅是教学工作者,还是研究者;有了双减,特别是语文兼班主任老师又成了学生的生活老师,心理辅导老师等等多重角色。教师也是活生生的人,他们如何能承受众多强压在自己身上的众多“理想角色”?教师一边要搞好教学,使学生的知识建构更加完善,一边又要辅导学生的心理健康;一边不断的参加培训、读书、学习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一边又要立足课堂进行实地研究。然而现有的高考制度目前没有任何的改变,未来还是以学生分数的高低来评价教师素质的高低,再看看课程表上,越来越多的特色多样课程,和越来越少的语数英课时,怎么在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与专业素质扎实之间寻求平衡呢?我想,双减政策运行不到一个月,教师们的困惑却如雨后春笋。
这些都让老师无暇关注心灵,关注自我,更别说唤醒自我心灵的力量以达到自我认同与自我完整。好在帕克为教师提供了通向心灵的路径:1、用心感知教学:将自己的灵魂状态、学科知识以及我们共同的生存方式投射到学生的心灵,给教学提供的是心灵的镜子。2、用心感知自我:记住我们是谁,就是把我们的全部身心放回本位,恢复我们的自身认同和自身完整,重获我们生活的完整。3、独处静思,沉思默读,野外散步,坚持读报刊,找一个可以倾诉的朋友,尽可能多地自言自语。4、用心获得教学力量:同事之间的交流互助,在对话中发现自身的不足,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
对我而言,目前他们都还是一些条目,接下来我要继续一章一章的阅读,然后结合自己的教学困惑一点一点为自己答疑解惑。
热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