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搬回老城的我 前些年,孩子爷爷去世后留下老婆婆孤零零的一人,怕她守着空荡荡的房子难过,我们就把自己房子卖掉,搬过来和婆婆一起住。大家都知道婆媳关系难处,开始我是不大情愿的,可老公是个大孝子,儿子又嫌我们的楼层高,这样为了满足老公的孝心,孩子们不想爬楼的辛苦,只好从新城搬回到了老城。 我们渐渐的就习惯了,还倍感温馨。这里大部分都是独家小院,要不就是一楼带小院的,人口也很稠密。但是一般不会有车水马龙,相当的安全和安静,我们住的靠里边,都是居民区,条件还蛮好。怎么有点还是老城好的感觉?觉得住老城真舒心,老城生活方便不说,还特有味道。 婆婆老房子是有之前的独家小院改造成三层楼,带个院子,街坊邻居也是一个单位退休的,住在这一片几十年的老邻居,相当的其乐融融。老街坊,老邻居,老熟人,都很融洽。我原来的房子在五楼,一个门洞有10多户,回到家各自大门紧闭,谁也不跟谁往来。到了这里,叔叔婶婶们今天你家什么菜吃不完,送我家一些,明天我老家送来的白薯萝卜蒜薹,拿来给你家分一些,互通有无。这些从老家带回来的土生物,有时围坐在一起择菜、分菜,说着笑着,言语间,嘻嘻哈哈,氛围特好。 各家院墙外边虽然临着路,可紧贴院墙都有一小片“地”种,你重点小葱,我种点青菜、香菜,她来点豆角,还有种花的。做饭的时候,你弄点我的菜,我摘点你的豆角,我移栽点你家的花儿。小孩子们在一起嬉闹,老人们坐在一起唠嗑,大家相互关爱着,一条街上充满了浓浓的亲情。 不知何许,我家院墙西边自发组建了一个“广场舞”队,其实也没有几个人,都是西边监理站家属院一些退休人。每天我还没有起床就听见晨练声,晚上没有吃过晚饭,音乐声又响起。也有时候心里烦躁,可过后想一想都是邻居,没必要,自己解决。渐渐的就习以为常了。 我家往东没多远,也就100米左右?就是热闹非凡的大潘庄了。这也是住在这里便利的一个重要原因。这里一天早晚停不下来,小摊贩的叫卖声,城管的吆喝声,尽管有时候会让人心烦,可方便了附近人的生活。光这条不足50米的小街道,足足有五家用手推车买各种凉菜热菜成品菜的。现在人们图省事,也可能工作忙,这样的小菜很受欢迎,拥挤不下的人争抢小菜。我也有过此情景。路两边更是各种美食,小吃,比郑州市里的城中村还热闹,还货全。 这里可以说它有“小郑州”的气派,一点不夸张,我单位的姑娘们还没少见来这里买吃的呢。短短的一条街,卖啥的都有,要啥有啥,华灯初上之时风景中透着迷人的色香,菜香味,幸福的很呢。 也可能是大潘庄这里人口稠密,租房便宜,到这里做生意的好多是外地人。每到夜晚,行人如织,各种叫卖声、商铺的喇叭声,此起彼伏,隔壁潘安游乐园里跳起了广场舞,音乐声响起,声声入耳。风中飘散的是甜美的音乐,欢歌笑语,好不热闹。我也没少出来凑热闹,得劲! 这里的繁华,这里的热闹,这里幸福的笑声,充满着改革开放的新风,泥土的芳香,氤氲在岁月里,走到了今日的盛世繁华。也让老城更加温馨甜蜜。 风雨彩虹,铿锵脚步。我走在熟悉而又热闹的街道上,似乎能闻到那温馨故土的芳香,忘都忘不掉。细听城市的车水马龙声,呼吸城市屋檐下的和风细雨,老城的味道还是那么吸引我,尽管酸甜苦辣都有。品味中满是春夏秋冬的五味杂陈,满是青春萌动的活力四射。 老县城让我爱得如此深沉,中牟的繁荣发展让这里生活的人们提前过上了小康。搬回老城的我,习惯了,喜欢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