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母和孩子的关系,是我们解决问题的钥匙 养娃路上,我们都会遇到各种棘手的问题:孩子不听话怎么办,孩子撒谎怎么教育,孩子没自信该怎么引导,诸如此类。不管是哪类问题,我们的着手点都在于怎么解决问题,却往往忽略了一个本质,父母跟孩子的关系,才是解决问题的钥匙。 亲子关系就像一个总阀门,当这段关系出现裂痕时,情绪问题的洪水才有机可乘,倾泻而出。要想治本,就要从建立和谐稳定的关系入手。 第一条是关于信任。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体会,除非我们对一个人特别信任,才会把自己私密的事情分享给他。孩子也是一样。当他在父母那里感到安全,关心和信任,才会吐露自己的心事。如果你家娃总是什么事儿都憋在心里,自己默默忍受,就要反省下,是不是没有给孩子足够的安全感。 当孩子犯错或者惹祸时,我们不妨先放下责备和追问,去倾听孩子的需要,跟孩子建立彼此信赖的关系,接纳孩子此时的心情。责骂和惩罚只会把孩子越推越远,也让孩子心门紧闭,不敢和父母交流和沟通。家庭应该是孩子受伤害时的避风港,父母要做能给孩子排忧解难的朋友。 第二条是关于情绪稳定。良好的亲子关系,最核心的就是情绪稳定。但很多时候,我们可能把好脾气留给了外人,却把坏脾气带给了家人。踢猫效应告诉我们,当父母积压了太多生活的,事业的不如意,就容易一股脑的把这些负能量,转移到弱小的孩子身上。本来孩子只是犯了一点微不足道的错误,就可能激发父母体内的情绪火山,一点就着,孩子成了那个最终为父母负面情绪买单的人。 不少妈妈都会有这样的体验,在气头上吼完孩子,过会就后悔不已。要知道,当情绪不稳定时,父母很难跟孩子好好说话,孩子更是胆战心惊,最后陷入死循环,两败俱伤。吼叫是最无效的沟通方式,当你和颜悦色对孩子,平心静气讲道理时,教育才会达到不教自教的效果。 第三条是关于不贴标签。孩子需要鼓励,就像植物需要水。鼓励和赞赏的语言具有强烈的积极暗示的作用,而负面的标签,最容易摧毁孩子的自信。 比如我们的孩子有一次期末考得不好,有的父母会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么笨!”,一个笨字,就不仅是否定了孩子这一次的考试,还连同以往的成绩。孩子会很受伤和气馁。 有的父母会说:“只是这一次考得不理想,让我们找找错在哪,下一次的进步空间就更大了。”这样说的结果就是给孩子新的鼓舞,肯定了孩子的能力,孩子更容易找回自信。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的成长有无限的可能和潜力,给孩子贴上标签,相当于堵死了他往好的方向转变的路。不随意贴标签,及时的肯定孩子的努力,才会让他释放自己的光彩。 第四条是关于规矩和底线。新时代的父母们,都更注重给孩子自由,给他们宽松的成长空间。我们往往忽略了自由不是无限度的,比如有的孩子犯了挺严重的错误,有的爸妈不舍得管教,怕伤害孩子敏感的心灵。 教育家蒙台梭利说过:“规则给人自由。”恰恰是这些做人的底线,做事的规矩,能给孩子明确的界限感,让他们知道哪些事能做,哪些事不能做。孩子在头脑中有了是非观念,他走入社会,进入人际关系,才会更有安全感。 以前遇到过一个特别暴躁,爱打人的孩子,后来才了解到,一家人特别溺爱这个孩子,尤其是奶奶。这个男孩不仅打别的小朋友,爷爷奶奶也挨过他的打。每次这孩子一打人,家里人都不出手阻止,这就默认了孩子的行为是正常的,这就给孩子一个假象,以为人人都可以这样被对待。 没有规矩的孩子,意识不到自己的行为带给别人的伤害,变得更加肆无忌惮,这对孩子的成长是百害无一利。假如在孩子第一次做出打人举动时,父母能及时制止,告诉他这样做的后果,孩子就会有所警觉,知道这种行为是严厉禁止的。所以,规则和底线教育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保护孩子不学坏,不长歪的最好方式。 第五条是关于陪伴。和谐的家庭氛围,孩子的身心健康成长,都离不开父母倾心尽力的陪伴。孩子身上的很多问题,其实都源于缺少足够的爱和陪伴。 朋友圈有位妈妈,每周都会在家和女儿举办一场诗词大会,全家都参与进来,诗词接龙,飞花令,看图猜诗词,玩得不亦乐乎,孩子学诗词的积极性特别高,妥妥的小才女一枚。 高质量的陪伴,只要父母上点心,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到。睡前每天读半小时绘本故事,带着孩子看一些高品质的纪录片,定期带孩子去博物馆,图书馆等等,都能极大地丰富孩子的人生体验。当孩子的选择多了,他就不会轻易被虚拟的网络世界,凌乱的游戏夺取注意力。 孩子的很多不良行为,都是在呼唤父母的爱,比起物质上的养育,孩子更需要的是心灵的满足和慰藉。每个优秀的孩子背后,都离不开父母的精心培育,孩子成长出现的每一个问题,都深深考验着父母的养育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