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时节的雨细润柔软、清冷忧伤,带着无尽思念,在心间肆意洒落。
故乡,那座荷塘围绕的小屋,孤零零地伫立在土坡上,那里再也没有了姥姥忙碌的身影,没有了池边赏花、炊烟袅袅。
妈妈6岁时,姥爷因病去世。在那个动荡挨饿的年代,独自把5个孩子拉扯长大,难以想象她付出了怎样的艰辛。姥姥独居的房门外,挂着“军烈属光荣之家”的牌匾,妈妈说大舅牺牲时年仅17岁。年代的磨砺,失去孩子的伤痛,姥姥没有倒下,她,坚韧乐观。
晚年时,她不愿给孩子们增加负担,在荷塘前的小屋里烧柴、做饭,独自生活了30余年。80多岁时,姥姥仍旧干净利落,头戴抹额,身穿盘襟的褂袄,衬得脸庞白净端庄。姥姥的子孙多,经常从城里给她带回各式各样好吃的东西,她又总会把糖果、饼干分给村里的孩子们。姥姥慈爱和善,村里的娃娃都喜欢她,常常围绕在身边,听她讲岁月的故事。
92岁那年,姥姥从低矮的小石板上起身,踩在被雨水打的有些湿滑的土地上,摔坏了胯骨。妈妈接到电话后马上动身坐上了返乡的火车。
那时的姥姥年事已高,医生建议静养,卧床吃药近一年,要强的姥姥便要自己扶着东西锻炼走路,竟然慢慢恢复了起来……后来,姥姥离开时已年近百岁。
老家的冬天,室内寒凉。姥姥头上戴着绒帽,身上压着厚厚的棉被围坐在床上,她越来越瘦小,越来越糊涂,但是总能准确地叫出妈妈的名字,因为妈妈是家里的老小,最受疼爱。姥姥最后的日子里,妈妈一直照顾在身边,可姥姥还是没有熬过那个冬天,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从此,在那个遥远的故乡,不再有姥姥温暖的牵挂。
清明的雨,滋润着故乡的土地,滋润着疯长的思念。我知道姥姥一定还有未了的心愿和无尽牵挂,她一定是希望我们忘记忧伤,继续坚强、乐观、努力地生活!
来源 大庆油田报
作者 第二采油厂第三作业区 张凤华
编辑 杨帆
责编 张靓
审核 张卫红 李艳艳
热门评论